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信号弹代替礼花,漫天绽放,这是新中国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命运的改变。独立、民主、富强,那些在夜空中闪耀的光芒都在表达着这样期望,而对于随后蓬勃崛起的中国农业与经历巨变的亿万农民来说,在那礼花中有一朵就代表着这个国家对丰收的博大梦想。
60年后,我们再次沿着农业的轨迹回望中国道路,“三农”这一词汇成为国家变革的标签,农业连年丰收,农村日新月异,农民迈进小康。在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中,在中国农业大政的不断完善中,中国“三农”实现涅槃。
60多年前,第一袋“肥田粉”进入中国,这象征着中国农业开始进入“化肥时代”。氮肥生产从基本空白到实现自给有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全国只有5家氮肥生产厂,总产量仅约6000吨(折纯),产品也只有硫酸铵。到2008年,全国有氮肥企业522家,合成氨总产量5050万吨,尿素5104万吨(实物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3.6%和34.6%,均居世界首位。
上世纪40年代初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小型的过磷酸钙生产车间里,一群忙着试产的中国技术人员。他们谁也不会想到,60多年后中国磷肥产业将发生怎样的变革。1953年开始利用国产磷矿研制磷肥和在农业上推广使用。1967年,在南京建成了一个磷酸铵生产装置,1982年云南的一个重过磷酸钙厂投产。磷肥工业真正进入飞速发展期是从2000年开始。2000年,我国磷肥产量(折纯P2O5)仅为663.44万吨,每年还需要从国外进口400—500万吨。到2005年,我国磷肥产量就达到1125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磷肥自给率就已经达到99.8%。2007年我国磷肥产量达到1351.38万吨,进口量45.86万吨,而出口量则达到255万吨,纯出口208.94万吨,一举扭转了2000年以前依赖国外进口磷肥的局面,成为磷肥净出口国,这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让世界瞩目。
中国钾肥工业走过了50年发展征程,而近10年来,钾肥工业实现了加速发展。我国现已建设了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新疆罗布泊盐湖为主的钾盐生产基地,其中察尔汗盐湖地区的钾盐生产企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2008年度钾盐产量213万吨,其他生产企业生产钾盐117万吨,生产总量达330万吨。中国钾肥依靠进口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在中国近年钾肥进口量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从1998年以来中国钾肥进口持续增长,尤其是近五年,钾肥进口更是以每年百万吨左右的幅度“猛增”,而到2008年,钾肥进口发生“大逆转”,从2007年进口近1000万吨跌入进口钾肥500多万吨,与1998年的进口量持平。在钾肥进口量下降的同时,中国民族钾肥工业正在加速成长。
从肥田粉到尿素,从钙镁磷肥到磷酸二铵,从中低浓度复混肥到新型有机—无机复混肥,中国肥料工业正在农业变革大潮中与时俱进,创新前行。与此同时,“农资直补”、“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政策的大力推进也为肥料产业注入动力,为农业丰收奠定根基。
与中国化肥工业相伴同行的中国化肥流通行业也经历了60年风雨,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从“完全计划经济”到“准市场化”,再到“完全市场化”,化肥流通实现三次大飞跃。完全计划管理阶段从1950年到80年代初期,经历了约30年的时间,期间中国化肥流通体系的框架得到初步形成。从80年代初期到1998年,在计划与市场管理相结合阶段先后经历了“双轨制”和化肥专营体制两个时段,化肥流通体系尝试进行了各种突破。从1998年至今,在市场配置资源的阶段,化肥流通体系实现了以市场化为基础的飞跃并经历了WTO过渡期的考验,化肥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以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各种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无论从产业纵向发展还是在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合上,农资流通产业都已经是“百花竞放”。 2009年,“化肥市场全面放开”昭示着一个崭新的农资流通时代已经来临。纵观化肥流通60年风云,行业改革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提速,行业面貌在改革大潮中日新月异。
伴随着夏粮丰收、早稻丰收,我国粮食生产今年迎来又一个丰收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先后登上3000亿斤至1万亿斤8个台阶,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为这个国家的丰收梦想而奋斗的进程中,中国农资行业改天换地,中国农资人用60年的努力写下农资变革的辉煌篇章。从生产到流通,从政策到市场,从消费到服务,点滴变化折射变革进程,农资行业的参天大树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
60年之后的中国更加坚实自信,60年之后的中国更加青春活力。我们期待着国庆之夜天安门广场壮美而绚烂的礼花将中国再次照亮,让那漫天礼花向世界把这个国家与民族最美的情怀与梦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