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0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全生产别忽视矿工心理建设


  煤矿的井下开采是一种工作环境特殊的职业。据统计,全国工伤事故最多的是煤炭工业,煤炭工业中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造成的。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煤矿事故致因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而煤矿职工的心理隐患是不安全行为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煤矿要实现安全生产,矿工心理建设不可忽视。

  改善作业环境 减轻矿工压力

  一直以来,矿区的现场作业条件都比较差,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长期工作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矿工很容易增加心理负担。国家煤炭环境监测总站曾经对山东、河南等省矿区进行调查,发现62%的矿工对环境不满意。由于生产环境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常情绪低落、心情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轻者生产效率降低,重者造成生产事故,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分析,好的环境会有好的心境,好的心境则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效率变高,进而促进煤矿的生产和安全。

  所以煤矿一定不能忽视作业环境对安全的影响,要开展对作业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治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减轻矿工的心理压力,使之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现在,很多矿山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加强生产环境治理,改善作业条件面貌,建设花园式企业,力争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安全生产,避免事故发生,这些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好情绪决定好态度

  除了工作环境对职工的心理状态存在影响外,员工自身的主观情绪也对安全生产影响巨大。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矿工们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这就需要各级安全管理者根据矿工的个性引导他们摈弃这些负面的情绪,积极主动去追求安全工作目标,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主动性,有自己的安全动机。安全动机是推动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对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而要形成这种安全动机,就需要矿工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需要矿工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而企业也要密切关注职工心理变化,发现不良情绪及时疏导,才能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促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如现在很多企业都设立了自身的“心理教室”,给了矿工一个抒发情绪的平台,帮助他们走出不良情绪的影响,以健康的心态投入生产。

  安全心理培训不能少

  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较强者,其技术素质也能得到更好发挥。因此,职工的安全心理培训不能忽视。现在很多企业都给职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会,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可观察却不难发现,现在的培训内容还是集中在职工安全技能的提高上,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训还是比较少。目前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单位领导不够重视,二是员工有排斥心理,这样必然造成这项工作开展不好或者基本没有开展。员工的心理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见效较慢,但如果员工一旦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临危不惧、应急处置能力较强,一些大的隐患现场即可排除、事故即可消除,作用非常显著。这方面,需要我们做的工作很多,培训教材、培训机制、培训人才等还没有形成气候,而且专业人才短缺更是当务之急。当然,职工安全心理和安全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企业要运用心理学这个手段,建立职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式,提高安全心理容量,从而使员工在生产中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作出适应性的反应,用心理指导行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不过企业也应注意,由于员工队伍层次不一,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言堂。大的管理制度、措施、应急方案等应当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培训,但必须针对员工个性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对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性强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深刻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矿工的安全心理与工伤事故之间存在的着必然的联系,矿工的安全心理状态影响或决定着矿工的安全行为,而矿工的安全行为又影响着煤矿生产安全。如果企业能够科学把握矿工的安全心理,合理分配相应工作,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就可以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人的行为之前,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由此可见,把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张 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