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结识陈蓉是在一个茶馆里,她给我留下一个干脆利落的女人的印象。
在成都国际茶业大会上我们再次相遇,真巧! 在那里我知道了她就是四川小苦丁茶的孕育者,发扬光大者,令我注目。
在博览会上见她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叶专家、学者和茶友,还是那样快言快语。我在她的展位品了她的桂花苦丁,扑鼻的香气沁人心脾,尝一口苦丁茶,舌尖一丝苦意,顿时人清醒了许多,进一步品,转而变得淡淡甜,回首看到“醒世”两个大字,似乎有所感悟,难道小女子以苦来醒世人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苦中来,甜中取么?我想到此暗思量。
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忽然间想起了一句戏词“这个女人不寻常!”
当我起身欲离去的时候,不知她什么时候已经站在我身后,她递给我一张名片:四川宜宾醒世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蓉。我也给了她一张名片,她一看说,“您的名字非常好记,南风!我记住了!”随即,我就离开了博览会。
几个月后,我到宜宾地区一个叫筠连的地方调研茶叶生产。回忆起来,好象那个“醒世”的陈蓉就是这里人,当我找到她的名片的时候,脱口说,太巧了!还真是这个地方的人。工作结束了,我冒昧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她听到是我的声音,先是一愣,马上说,您就是南风先生吧!
不一会儿她就到我下榻的宾馆,接我到了她的公司。坐在公司气派的会客厅,品品他们的特色好茶,听她娓娓道来公司的发展,从此我们成了茶友。
几个月的时光过去了,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再去筠连县。但我们一直有电话来往,她总是说,有朋自远方来电话,不亦悦乎!我逐渐也认同了这个观点。在交往中我对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1967年3月晨曦,一个小生命来到筠连县武德乡。她的诞生给父母在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之后,家庭随即就又陷入窘迫的生活困境中。孩提时期的陈蓉生活得无忧无虑,甚至看到下雨也会欢喜异常,可她哪里能体会到父母对生活的无奈。
小学里,她的学习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中学里,她每天要步行十多里地去上学,并主动承担起家务,各科学习成绩还一直拔尖。
高中毕业以后,她毅然闯入了商海,她走在厚重的陕西文化上,那里给了她深思的理智;跑在宁夏宽阔的土地上,舒展了她宽阔的心怀;停下来在嘉峪关,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浙江学会了灵机多变的销售策略。经过多次磨难,她终于有了公司的理念:醒世,共赢的气度。
2000年,她与弟弟回乡再一次创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被授予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荣誉称号,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周永康在报道她事迹的简报上,用浓重的笔墨批了一个字——“好”。弟弟陈永亮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称号,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之际,电视转播火炬传递。在转播到四川宜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女子飒爽英姿高擎火炬,昂扬健步,随惊呼“就是她!就是她!是陈蓉,这个女人就是不寻常!”
当我得知她在上学深造的时候,从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佩服。她说,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我在老师和兄弟姐妹身上学习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科学知识。
近年来,她还是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在川红茶继承和创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她说自己在红茶方面的进步一是党和政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二是得益于中国著名茶叶专家郑金贵妈妈,她人品好,技术高,不保守,陈蓉一直把她当成楷模,郑金贵也把陈蓉当作女儿看待。
祖国60华诞,她从宜宾筠连邮来“黄金白露茶”,算是给我一个过国庆和中秋的礼物。我好象看到她得意的神情,因为这种茶在50年前曾经作为礼物,是筠连茶厂送给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她们恢复生产了。
我看到她又取得了新成绩,随后发了一短信:陈蓉同志好!陈蓉同志辛苦了!她也诙谐地回了一个:南风老同志好,为世界消费者服务!
品着“黄金白露”红茶,我仿佛又看见陈蓉匆忙的身影,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世界上路有多长,陈蓉就会和同伴一起走多远,我深信!(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