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0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庆“双节” 品香茗
——第三届茶界精英文化沙龙活动圆满召开
□ 本报记者 张 翔 文/图

  第三届茶界精英文化沙龙活动参会人员合影。
  活动现场。
  古筝表演。

  为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欢度中秋佳节,国庆节前在北京马连道茶宫举行了一场第三届茶界精英文化沙龙活动。本活动以“回忆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嘉宾相聚,畅叙友情,共同展望茶业未来。

  活动由北京东方国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熊志惠主持,她一番妙语连珠的开场白,调动起现场的气氛,嘉宾们逐一自报家门,介绍个人发展经历,表达喜悦之情,在祥和的氛围中品香茗、赏曲乐、畅茶话。共同探讨话题有:讲述60年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畅谈茶人之间令人感动的故事、积极提供促进茶业发展的良策。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回顾了建国60年来我国茶叶发展的三个阶段: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创新阶段。他说,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于观亭认为,传统的茶业向现代的茶业转变是历史的必然。首先,茶园生产技术进步。茶园良种化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效益显著;其次,茶叶加工技术进步。上世纪80年代茶叶加工技术仍围绕大宗茶扩展,80年代末迅即转移到以名优茶开发为中心的工艺创新、工具(设备)创新、产品创新,以及茶叶包装、贮藏技术进步。茶叶深加工技术研究,成果显著,但商业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需求不足;二是成本、价格和质量等问题尚待解决;第三,茶叶市场营销技术进步。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没有市场营销的概念。在中国,市场营销技术的导入,只是近些年的事,尚处于幼稚的起步阶段,市场调查、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等环节,在许多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仍是空白。由于买方市场形成的时间不长,营销观念尚处于转变之中。一些已经开展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策略的企业,往往缺乏成本和效益概念,事倍功半。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对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对部分农产品的流通体制进持改革,茶叶市场从此放开,这一变革为茶叶产销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生产的高速发展,1997年茶叶总产达61.3 万吨,比1978年26.8万吨增长  128.9%,茶叶平均亩产47公斤,比1978年30公斤增长56.6%。茶叶市场的放开,生产的高速发展,满足了市场需求,完全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如今,茶叶已经由过去的奢侈品变为了广大国民喜爱的大众健康饮料。

  此次活动由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中国食品》杂志、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东方国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香茗源茶楼、北京泉茗缘国际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林绿源(北京)茶树花研究发展中心协办。作为组办方之一——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高淑惠老师表示,这样的活动形式多样,氛围融洽,今后还将多多举办,欢迎更多的茶界精英前来参加,共同探讨和交流。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刘崇礼,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邵曙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吴甲选,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张素娟,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舒曼,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刘珏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