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慕名走访了远近闻名的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德本水禽专业养殖合作社,这个专业社的主人就是理事长吴德本,他全家12口人,养鸭10万多只,年产值154万元。他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1997年9月领头创办了江都市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邵伯镇水禽养殖合作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水禽养殖合作社社员从8名发展到152名,养鸭从起初的4万只,2008年发展到113万只,年产蛋2千多吨,带动800多人就业。蛋禽销售过1.5亿元,效益1250多万元,152户社员家家建楼房,户户达小康。
态度决定命运
今年63岁的吴德本原是江都市邵伯镇渔业队的渔民,16岁随父养鱼,21岁在公路村承包南塘140亩水面,一养就是20多年。1991年有三个浙江人到邵伯养蛋鸭,于是他虚心请教浙江人,一次购进了4000只苗鸭。谁知4000只苗鸭一个月需消化2万多斤饲料,出于无奈,只好借了30万元高息贷款,一年利息就是9万元。但在第一年试养中由于苗鸭打防疫针方法掌握不当,死亡较多,使鸭场雪上加霜,忙了一年,亏损4万多元。吴德本认为:态度决定命运。干一件事总是开头难,只有认定目标、认定方向,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路有多曲折,都要坚定信心走下去。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吴德本初步摸到了养鸭的规律和配制饲料的方法。第二年市镇领导帮助他排忧解难,年终盈利6万多元。第三年芝麻开花节节高,盈利达到10多万元,禽场一举扭亏为盈,从此走出困境。
管理出效益
2001年底,吴德本整顿扩大了邵伯水禽养殖合作社,实现降本增效。在运行中,他主要采取了6项措施。
四统一两分开。即:统一提供苗鸭和青年鸭,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采购疫苗、药品,统一销售蛋品和淘汰老鸭;分开饲养蛋鸭,分开核算,保证原料及时购进,产品及时销售,让鸭农无后顾之忧。
防重于治。为确保鸭禽的健康生长,合作社聘请镇兽医站为技术顾问,组织了25名专业队伍,定期为鸭子打针防疫和喷洒消毒药液,发现疫情及时处理,苗鸭成活率从90%提高到98%。
规模经营。养鸭生产涉及诸多因素,鸭农运用合作方式,以养鸭为纽带,既管“养”,又管“卖”,在社员间进行协调,优化组合,物尽所用,人尽其才,趋利避害,资源共享。152户联合体,有利于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呈现了鸭蛋不愁销,淘汰老鸭不愁卖。因此,饲养量实现了3年翻一番,从当初的4万只发展到113万只。由于数量大,可以同时获得销售、饲料等多种优惠价格。
科学养殖。邵伯湖畔,天然牧场,实行鱼鸭混养,一举两得。吴德本做到不同的季节,鸭子的不同生长阶段(苗期、产蛋期),采用不同的配料成分和管理方法。使产蛋鸭每年从260只上升到300多只。合作社依靠自身的优势,按计划饲养、规范操作,可以生产单黄、双黄、红黄、黄黄、自然红等不同品种和每千克16个、14个、12个等大小规格不同的鸭蛋,满足客户在加工、食用等方面的要求,经济效益也从一只鸭纯收入六七元增加到十三四元。
诚信销售。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销售上做到以产促销、产销平衡。销售范围不断扩大,销售方式有:合同订购、电话约购、上门求购和网上销售,其中网上销售达到60%。从单一的生产向产销一体化转变,并与相关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关系,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同时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直销窗口,从而形成了“前有市场,后靠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蛋品还远销意大利,常常供不应求。
定期活动。合作社每季度开一次会,交流养鸭经验,通报有关信息,学习法律知识,认真总结评比,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同走富裕路
一个人致富不算富,只有大家一起富了社会才能进步,每个创业者都要有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人生价值。吴德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贫困户不但从资金上、技术上给予帮助,而且在销售上也把他们纳入合作社的销售渠道,有了支撑点,平均每户增加效益在3—5万元,为贫困户找到了致富路子。
王跃军全家6口人,生活难以维持。吴德本知道后找他谈心,鼓励他创业。在吴德本的启发下,他发奋养鸭。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吴德本支持他5万元。2006年养鸭3000只,当年收入2万元,以后逐年发展,饲养量稳定在5000只,年收入10万元。3年养鸭走上了致富路,家里住上了楼房。10多年来被吴德本帮扶过的有吴正光、周祥、郭安保等20多户,个个走上了致富路,有的还成了富裕户。
德本水禽专业养殖合作社在吴德本的带动和影响下,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一路走来获得了众多荣誉。在2009年9月召开的理事长协会上,吴德本当选为江都市第一届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