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0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节后棉市:纺企补库增多 棉价持续上涨

□ 本报记者 吉宝飞

  十一长假期间,国内棉花价格上扬,开秤企业增多,且纽约棉花期货也出现上涨。受去年籽棉收购价格前低后高影响,棉农惜售心态较重,棉企收购和加工较为分散。长假过后,国内棉花现货市场成交活跃,价格普遍大幅上涨,部分地区涨幅超过百元。

  据中国棉花协会加工分会调查,节后大部分棉区3级籽棉收购价格超过了6.1元/斤,较节前上涨了0.1—0.3元/公斤。其中新疆上涨幅度较大,由开秤初期的5.8元/公斤左右,上涨至9月底的6.1元/公斤左右,节后上涨到6.2元/公斤左右。

  很多棉花经纪人、轧花企业、棉商、棉农都在积极囤积棉花,大型企业收不到棉花,收购和加工分散,总体进度慢于往年同期。同时,由于收购成本较高,仅有部分企业能够持平,大部分出现购销倒挂现象,银行也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对部分企业采取的限贷活停贷措施。

  另一方面,国庆期间,纺企原料库存消耗较多,补库积极,节后储备棉竞拍十分激烈,推出计划全部成交,成交价较节前大幅上涨。据中国棉花交易市场统计,10月9日、10日共投放储备棉计划60036吨,其中2005年度进口棉10383吨,2008年度储备棉49653吨,全部成交。竞拍平均价涨至13600元/吨,较节前上涨约400元/吨。截至10月10日,第二批抛储累计成交32.8万吨,其中,2008年度22.8万吨,2005年度10万吨。

  通过调查分析,业内人士认为导致节后棉价大幅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节前纺织企业将希望寄托于节后新棉大量上市,故储备量不足,随着节日期间圣诞节订单的提前到来,资源越发显得捉襟见肘,节后补库的愿望强烈。二、棉农惜售心态较强。在目睹了去年棉价先低后高的行情之后,今年棉农显得更加冷静,同时对比今年小麦种植效益,对棉价期望较高,惜售心理较重,以致节日期间期望中的收购高峰并未出现。三、籽棉收购价持续上涨,收购成本提高,节日期间籽棉收购价呈现高开高走态势。而今年棉花产量下降,棉企资金充裕,加工能力过剩,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争购现象,也是刺激棉价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四、由于当前处于收购中期,棉花质量较好,开秤企业增多。五、从发改委获悉,由于今年棉花减产较大,纺织生产出口逐步好转,棉花产需缺口有所扩大,棉价总体将高于2008年,导致棉企看好后市、争抢资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