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尚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然而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话题却成了目前经济领域的隐忧。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淘汰产能的规划目标中,化肥成为石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领域之一。秉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本报专门策划了一组“从可持续发展看我国化肥产业结构调整”系列报道,从产业政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入手,立足宏观视角、面对客观现实分析探寻化肥产业发展的长远之道。
“10年前,我们呼唤中国化肥工业快速发展,而现在,过剩的产能已经快让化肥产业陷入一场灾难。” 一位业内专家这样说。从2008年开始,一批中小化肥企业正在行业困境中以不同的形式悲壮谢幕。
正当全球翘首以待中国经济持续回暖、人们认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欣喜之际,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痼疾借道金融危机重现,伴随而来的预警信号逐渐引发了一场新的忧虑。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行各业都遭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化肥行业也未能幸免,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瞬间暴露无疑,解决结构性矛盾成了行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
举国关注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在今年8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这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化工化肥产业被列其中。
产能呼唤政策与市场对接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为“三农”服务的化肥行业也备受政府关注和扶持,各项优惠政策可谓多年来从未间断,在这样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化肥产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然而,进入本世纪初,一些企业和人士就发出感叹:化肥产能过剩了,不久企业将承受不了市场压力。随后,对化肥行业进行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呼声和建议就一直伴随着化肥产业快速发展不断被提出,可是,在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漠视。
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刺激下,继续快速增产,终于引发了过剩的危机。特殊时期,当优惠政策的“滋润”与市场导向的“监控”不期而遇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吸引了无数眼球的重要博弈究竟还要持续多久?”
今年5月,国务院及时发布的《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的化肥结构调整原则。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淘汰产能的规划目标中,化肥成为石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了保证这次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真正取得成效,借鉴以往经验,加快化肥行业内部整合,避免化肥产能盲目扩张,鼓励具有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技术优势的大型化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去产能化,降低化肥总量,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达到新的产需平衡,这也是化肥行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的明智之举。
“化肥企业正因为在国家优惠电价、煤价、天然气价以及铁路运输价等一系列政策下才导致了现在的后果,未来只有依托全部市场化来运作,取消一切优惠政策,才是化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信息与市场部行业处处长范德标一语中的。
范德标表示,化肥生产是否能有序供应和价格调节一直是国家相关部门最担心的忧虑,既担心市场竞争激烈、化肥供应不足,又担心价格起伏不定,影响农民的购买能力。化肥企业长期享受着在电价、运输、增值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真正要改变现在的被动局面还需依靠市场这双“无形的手”。
范德标同时强调:“我们今后的化肥工作重点必须转移,起步阶段强调是重生产,而现在更该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注重化肥合理的科学施用,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去真正完善行业的健康发展。”
唯有改革,才能发展。日前,国务院、多部委以及行业协会均明确无误地发出了国家“要加快调整产能过剩行业”的信号。把握好调整方向、力度和节奏,以期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性矛盾。与此同时,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加快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了加快化肥市场化进程,政府还将通过修订和完善产业政策,建立产能退出机制,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用心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升改造传统行业,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产能过剩将把行业拖入深渊
面对日益严重的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一位在化肥行业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大声疾呼:“如果再不抓紧治理,产能过剩将把化肥行业拖入深渊。”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化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状并不是偶然的,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结构性过剩表现为:一是原料结构不合理,原料运距较远的产品要适当进行原料结构调整,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竞争力弱;四是企业结构不合理,装置规模太小,导致开工消耗高、能源效率低。而阶段性过剩则表现为:在世界经济发展较好时,产品出现供应紧张,当金融危机来临时,眼前的项目就变成了重复建设,出现产能过剩。
“中国氮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而尿素作为氮肥品种的主导产品,在这场危机中更是首当其冲。”山西阳煤丰喜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湖水这样说道。
董湖水同时表示,原料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尿素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山西省为例,上半年,白煤到厂含税价在1100元/吨以上,而目前到厂价基本维持在950元/吨,虽降幅远小于尿素价格的降幅,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一些濒临停产企业还勉强维持生产。随着9月15日之后尿素出口关税回归至110%,出口通道轰然关闭,尿素企业必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被业内给予厚望的“救命稻草”——出口根本无法承受国内市场严重的产能过剩。据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也在积极呼吁“零关税”的优惠政策,想通过出口来缓解这一问题。然而,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只是缓兵之计,治标不治本。
从短缺到平衡,从平衡到过剩,中国化肥行业走过了一条“突飞猛进”的道路。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氮肥和磷肥的第一生产大国,除钾肥还需进口外,其他化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目前我国的氮肥、磷复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开工率大幅下降。
我国氮肥生产在1997年开始盈余,而近十年氮肥产量更是以年均增长6.7%的速度发展,最终产能过剩。以氮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尿素为例,2008年底,全国尿素年产能已达5900万吨,当年尿素年需求量为5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900万吨左右。预计2009年国内新增产能约为43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6300万吨。全国工农业化肥用量总和为52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超过1000万吨。
对于磷肥来说,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困扰着行业的健康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磷酸二铵产能约1300万吨,而国内需求仅550-600万吨;磷酸一铵产能1400万吨,国内需求600-700万吨;但一些地方还在盲目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国现有规模以上磷肥生产企业395家,复混肥料生产企业1024家。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复混肥生产企业约4350家,产能约2亿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生产企业1150家,产能约8000万吨。
严峻的数据已经显示出过剩正在加剧,并已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拦路虎。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表示:“目前磷肥的产能过剩应当引起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
武希彦强调,由于中国磷肥工业的高速发展,行业内积的矛盾也愈发突出,如产能过剩、产品单一、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发展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弱等现状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再加之金融危机导致了国内外市场疲软以及高价原料带来企业的巨额亏损,中国磷肥工业已经陷入困境。
为化肥行业“减肥”
产能过剩问题提出多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协会都在喊控制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当经济形势尚好,产品尚能销得出去的时候,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在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企业管理等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规模。其结果是当危机来临时,遗留的问题瞬间凸显出来,使得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供求严重失衡,这就是当前磷复肥行业面临的现状。企业的经营亏损都是由此引发的,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行业就无法复苏。”近日,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中国磷肥协会前期出台的《对磷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详细指出,对磷肥企业将加强引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盲目扩张,并对缺乏资源、管理落后、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国从磷肥大国向磷肥强国迈进。
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不断下降,企业效益大幅下降,产能扩张速率却与日俱增,中国化肥行业的形势怎一个“怪”字了得。有关人士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实现政策与市场的对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所暴露的弊端:一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二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四是国家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五是可以考虑一些闲置产能转移到资源产地或产品需求地;六要鼓励上新产品、新技术的项目。惟有这样,化肥业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只有淘汰了规模小而落后的产能,先进的产能才能做大做强,也才能真正引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化肥业的产能过剩犹如一把双刃剑,暴露的不仅是目前行业中的种种缺陷,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中国化肥行业注入了“重生”的契机。产能过剩所爆发的问题必将使业内人士痛定思痛、在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上加快步伐,用更加实际的决心和行动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