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抹茶冰激凌、抹茶蛋糕食品,茶香皂、茶沐浴露、茶枕头、抹茶香肠、茶腌菜……日本茶叶年产量约9万吨,但茶产品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500克,是中国人均茶叶销量的近4倍。对此,我们除了惊愕只能是无奈。
我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中国茶园总面积已达160万公顷,产量12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平均单产量却只相当于世界的63%和印度的47%。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每年春茶热热闹闹上市后,冬季茶市则略显冷清。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在茶叶资源利用和综合深加工开发上的相对落后不仅严重制约茶叶市场的深层发展,更阻碍了茶叶品种、品牌、品质的做大做强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全球茶产业正朝着产品的多样化、创新化方向发展。新世纪人们对茶叶的消费是方便、健康、多样化和经济实用,尤其将健康和便捷的商品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在未来的10至15年内,传统的茶叶在国内市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但新颖而便捷的产品(如罐装饮料、浓缩茶、冰茶、茶食)以及果味茶、药茶、保健茶等多种产品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此,中国茶业界已经明确意识到:只有科技创新才可扭转中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初级原料产品为主的低附加值形象,推动中国茶产业跨越式发展,更可以实现我国茶农经济收入的高增长。近年,中国各大茶企、科研机构在提高茶业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水平、加强茶叶加工业的技术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在茶产品的保健与食品深加工以及茶叶品牌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广大茶企依旧被“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粗放式经营、经济效益低”的行业现状深深困扰。面对全球茶业科技创新的浪潮和趋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茶产业才是中国茶业的出路所在。针对中国茶业的当前发展现状,作好以下方面的科技创新是必然之路:
推进茶饮料的生产与加工,促进消费。近年来,茶饮料的发展形势喜人,产量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空间还很广阔。茶饮料行业涌现出了康师傅、统一、娃哈哈、麒麟等著名品牌,茶饮料的种类也从原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发展到铁观音、茉莉花茶等种类。随着各茶饮料企业的技术公关和对消费者消费导向的引导,茶饮料的消费还将持续升温,这对促进茶叶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茶叶深加工产品在食品领域的运用。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依托的茶叶深加工产业拓展了茶叶的用途,使茶叶深加工产品成为食品领域中的重要原料。如茶多酚对油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抗氧化剂。此外,茶叶用于食品领域才刚刚开始,如将茶叶入菜,将抹茶入香肠,用茶腌菜,用茶做各种冰激淋、点心等。由于目前国内对茶的营养价值宣传的还比较少,所以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还没有真正将茶利用起来。
促进茶叶在日化领域的运用。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成分,又以儿茶素的含量最为有益,儿茶素是天然的油脂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甚至比维他命E还高,可以清除人体产生的自由基,以保护细胞膜延缓衰老。由于儿茶素的这种功效,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将茶叶用于化妆品,并开始生产茶叶化妆品。此外,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茶洗发露、茶沐浴露、茶香皂等日化用品。茶叶具有强有力的吸附作用,在拖鞋、卫生纸、鞋垫加工过程中融入绿茶,在日本已经非常广泛,国内还很稀有,茶叶科研人员要加快研究步伐,将茶叶吸附力强的功效尽快运用到日化领域。
促进茶叶深加工产品在医药保健品领域的运用。茶多酚是一种从茶叶提取的纯天然的复合物,其中含有30种以上的酚性物质。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四类,即儿茶素、黄酮及黄酮醇、花白素及花青素、酚酸类和缩酚酸类。在这四类物质中,儿茶素含量最高,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生产茶多酚胶囊。此外,茶叶中的有效提取物还用于生产消炎药、减肥药、抗癌药、预防冠心病等药品和保健品。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饮茶已由消耗初级大宗散茶向消耗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各种液体方便茶及茶叶生化成分产品(如茶多酚、茶色素、生物碱)等高级产品方向发展。开展茶叶深加工,使茶叶产品向卫生、保健、方便等高级商品发展,已成为世界茶叶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所以说,未来中国茶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全面提升中国茶业在世界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