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0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信社赛跑“快而不稳”惹人忧
部分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现追逐大客户、忽视隐名贷款、盲目投资债券等过度追求利润的倾向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农信社最近一两年的放贷规模猛增,其中不少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几年之后,必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后果很可能非常严重。”中部地区某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一位工作人员面带忧虑地告诉记者。

  新一轮改革声势浩大、轰轰烈烈,农信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的确取得了骄人成绩,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些地区农信社在快速奔跑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放松了警惕,也埋下了隐患。

  “大户”当道 创出天量信贷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创出天量达到7300多亿,比年初增长20%,而与此同时,资本总额仅增长11.9%。其中710家资本充足率为负的机构新增贷款达到1382亿,但其资本增加额仅为10亿,资本缺口进一步加大,资本杠杆率高得惊人,其潜在的风险成倍放大。

  盲目热衷“垒大户”,贷款集中趋势明显是不少农信社存在的问题。据了解,截至6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最大单户贷款余额达983亿,比年初增加126亿。假如将所有法人机构的最大10家集团客户贷款余额加总计算,截至6月末贷款余额为4464亿,比年初增加695亿,增长速度为18.4%。这个额度占所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比重的10%,可以说,贷款集中现象非常严重。

  与此同时,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大工程,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追捧的“香饽饽”,竞相向此类项目增加信贷投放。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不甘落后,大量增加对政府性项目融资平台的信贷授信和投放,甚至出现超额授信。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除黑龙江、山西、河南、甘肃四个省之外,其余的全国26个省市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参与到此类政策平台融资项目中,涉及机构746家。截至6月末,全国农信社与此类有政府背景的项目签订或已达成合同意向的项目合同金额达1700多亿,已经完成授信2224.6亿,已经发放此类贷款余额将近1509亿。 

  尤为突出的是,某省联社于今年4月份,擅自决定通过与县级法人联社签署委托投资协议的方式,向基层法人机构定向募集资金390多亿,购买信托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然后由信托公司牵头投资地方政府主导的大工程项目。 

  显然,不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信贷投向上重新出现了“贷工不贷农、贷大不贷小”的倾向。

  “小贷”不实  隐名贷款泛滥

  按照上述分析,风险加剧的问题似乎都出在了大额贷款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一向被公认为风险低的小额贷款也面临着诸多考验。

  由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小额农贷,并给予了其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也出现了有人假借小额农贷需要,多头开户,并最终满足自己大额资金需求的情况。

  近日,某地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李某正在为贷款而苦恼。让这位私营企业主头疼的不是按照正常的贷款程序贷不到款,而是由于其企业的信用额度较低,没办法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到足够多的钱。为此,李某正在寻找一个能帮他出面贷款的人。据称,找人出面做一个“隐名贷款”(实际借款人不是贷款合同中的借款人),对当地的民营企业来说非常普遍。

  “企业做隐名贷款的原因很多”,省某级农信联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前述企业的信用额度较低就是其中的一项原因。此外,由于有些企业有不良贷款记录,不能办理新的借款。但是为了达到从农信社重新借款的目的,便借用他人名义进行贷款。由于信用问题而促使其寻找冒名借款人的,是农信社存在隐名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一些基层农信社还帮着借款人想办法办理隐名贷款,这与农信社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很大关系。某县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坦言:“为什么我们不管隐名贷款?是因为他们在我们这里贷款,同时也在这里存款,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处。尤其是现在经济不景气,优质客户本来就不多,他们能给我们的存款带来很多数额,给我们增加不少的效益。同时,偿还贷款利息,也能够让我们的净收息任务达标,效益工资能够得满分。所以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说鼓励,但大家实际上不愿意严格控制这种事情。”

  多增加贷款规模可以稀释不良率,这也成为农信社有动力推动隐名贷款发展的重要原因。河南农信社的工作人员透露:“不良贷款的占比如果超标了,我们和领导的奖励就都没有了,所以一定不能让不良率升高。而加大贷款投放对稀释不良率来说是最直接的方法。”

  偏爱债券  暗藏风险不知晓

  随着存款的大幅增加,富裕资金日益增多,持有各种债券成为农信社又一热衷的投资渠道,其中,企业债最受追捧。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在企业债投资者持有结构中,农信社排在第三位,托管量达到807.16亿元。虽然其托管量的规模低于保险机构和全国性商业银行,但从增幅来看,农信社高居榜首,达106%;今年1—9月份,农信社累计增持企业债的规模高达415.72亿元,远高于其他券种。

  以江苏中部某市为例,今年以来,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增量约为同期贷款增量的60%,可谓信贷、债券并驾齐驱。

  “这也是目前多数市场成员采取的一种策略。”一位银行间市场交易员说。而山东某农村信用联社提出资产多元化的目的,是为约束控制信贷资产迅速扩张可能形成的流动性风险,切实增强掌控风险的能力。

  一些企业债的收益率确实可观,比同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高出近20%。但风险与收益总是如影随形。一位地方银监局工作人员直言,农信社投资企业债券,主要风险是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在银监局的常规检查中发现,对于风险的有无、种类、大小等问题,一些农联社债券投资的操作人员并不清楚。

  “估计有85%的农信社,对(债券)市场基本没有什么介入。所以,偶尔推销一个债券,他们说不定就投资了,但并不一定很清楚其中的情况。”一位银行间市场的资深人士说。

  据了解,在2002年前后,一些农信社违规通过券商渠道进入交易所市场进行债券投资,曾出现重大损失,各地银监局对此进行了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一个案例显示,某农信社口头委托券商购买的债券,实际上被私下进行回购融资,并最终被用于投资股票,以至于出现严重的清偿风险。

  谨慎对待的同时,与债券投资相关的能力建设问题也凸显出来。

  银行间市场资深人士指出,很多农联社不重视债券投资、资金业务,不配备专门的队伍,“最多有一个人监管资金头寸的调度,加上没有专项考核,谁又会来承担风险呢?”而且如果涉及到风险问题,需要逐级审批,到了联社主任那里,他们往往因为担心风险,而放弃投资。

  他表示,此乃共性问题,“农信社等小机构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对资金效益创造的问题,缺乏管理,缺乏力量,缺乏对市场的理解和认识”。

  实际上,债券、资金业务的收益更加稳定,“一块资金可以多次周转,买入债券,可以融资、使用,综合收益并不比贷款差”。

  因此农信社应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债券投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