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0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西部民族地区农信社期待政策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联社理事长王华连续两次在“两会”呼吁给予政策扶持
□ 本报记者 蔡 靓

  作为“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在经营和发展中始终面临着商业化与支农服务之间的矛盾。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信社而言,这个矛盾更为突出。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农信社网点持续亏损,但是为了服务“三农”,农信社又不能撤掉这些网点。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王华连续两次在“两会”上提出了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特殊扶持政策的建议。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三州”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既是民族宗教问题的敏感地区,又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相关条件的限制,“三州”地区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内地其他地方。目前,“三州”地区农村信用社网点约有532个,占“三州”地区金融网点总数的69%,绝大部分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山区,经营效益十分低下。但为了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信社还是要不计成本、不计亏损地设置网点。

  “三州”地区的农信社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金融服务,但也因此承担着赤字。截至2008年末,在置换了4.1亿元的专项央行票据后,仍有高达23.6亿元的历史包袱,风险拨备缺口高达10.6亿元,职工养老保险账户赤字达5600万元,业务运行仍然十分艰难。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农信社对农牧民的金融服务。一边是农牧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一边是自身亏损的压力,当地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因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王华连续两次在“两会”上提出了应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特殊扶持政策的建议。他强调指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农信社的发展,就是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问题,王华提出,“首先,是考虑实施区域金融重组。建议借鉴西藏模式,将当地农村信用社与当地农业银行合并,并把现有网点作为其基层机构。二是建议国家给农村信用社以特殊扶持。例如,由央行增发专项票据、发放无息支农再贷款等措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功能和自身的金融‘造血’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在网点、人员和小额信贷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而提高其服务‘三农’的水平,达到能生存、能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