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10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壶香茶三分情思 几度风雨谁解师心(上)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访谈
□ 浓茶小罐

  记者:各位读者大家好,这期《名家与茶》栏目我们有幸请到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老师,丁老师您好。

  丁广泉:您好,您好。

  记者感谢您来参加我们《名家与茶》栏目,按照我们的惯例——这茉莉花茶也给您沏上了。照例也要问问您,您有什么饮茶的习惯,偏好哪些茶?

  丁广泉:对茶来说呢,老北京都喜欢。老北京人的习惯和今天的北京人已经有所不一样。对于老北京来说,都喜欢喝早茶。这个北京的早茶和广东的早茶不一样,早茶一般来说就是早上起床之后闷上一壶茶,之后就得先喝了这壶茶,然后该干嘛干嘛。这个习惯也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现在科学发展了,医学也发展了,对空腹喝茶也有一些争议,但作为我来说,还是延续老北京的这个习惯,我觉得对健康也没有什么损害。我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父亲爱喝茶,我们家里是一天一两茶。一天一两茶,现在看来好象很少。可是以前那一壶茶是一家人喝,那就比较酽。拿一天来说,这一两茶得泡四次,那个一两,和现在的两和钱来推算是二钱五一壶茶,也是比较浓。现在不提倡喝这么浓的茶了。

  以前喝的那个花茶也是低质量的茶,因为那个时候家里面都穷,一般来说,能喝上一点“高碎”就已经不错了,平时喝的都是碎茶、梗茶。我对茶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各种茶具也好,各种茶叶也好,都喜欢收集一些。每年到了明前、雨前,都有一些朋友来送茶,包括乌龙、龙井,一般都是应季的,当年的新茶一下来,学生和朋友知道我好茶,就拿来送给我,因为爱茶,我还专门为“茶文化”写过两个节目。

  记者是嘛?那是两个什么样的节目?

  丁广泉:那是我带着外国学生专门谈到品茶,中国茶文化的节目,因为做过这方面的节目,所以也比较认真地了解过这方面的材料,知道了一些茶的知识,对茶的兴趣当然也越来越浓。那么现在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每天必须喝茶。习惯是夏天的时候,喝点绿茶,春夏季节的时候喝一些乌龙茶或者是红茶。冬天的时候喜欢喝花茶。这样感觉比较舒服一点。

  记者因为喝茶也是很健康,丰富多彩的。那您的一生是和茶相伴的,有没有和一些师友方面有一些饮茶的趣事呢?

  丁广泉:我为了茶啊,可挨了不少说,挨了不少揍。我小时候,我们家作为这种老式老北京家庭,对孩子是比较严的。我们家孩子也比较多,家里有七个孩子,全靠我父亲一个人养活。我父亲是做小买卖的,摆夜摊,卖烧饼和烧麦。摊子就在西单商场的斜对面,北大药房的门口,就在那块儿摆一个夜摊。当时建这个夜摊的时候还是政府照顾我们。因为我们家是烈属,我大哥原先在第四野战军,解放全中国的时候——正好是1974年,牺牲了。所以政府照顾我们家,烈属,当时给了一些抚恤金。可是大哥没了,我们又小,当时父母也没有工作,家里面很困难。

  当时我妈妈是给人家当佣工的,就是给人家做老妈子,伺候人。爸爸是高级厨师,在饭馆里面,做厨造厨。在解放初期,那是比较困难的时期,那时候去饭馆吃饭的就已经很少了。父母打不上工,靠大哥寄钱回来。可是大哥牺牲了,政府给我们家抚恤金,可是钱总得花完啊,就给了个政策,我爸打了一个木头车子,一家人取了一个执照,就在西单北大街门口摆夜摊,用我爸爸的这个手艺。

  我爸爸这个人,脾气特别大,特别暴。因为他很累,他得养这么多孩子,所以很辛苦。他没有很多的爱好,因为是回族,又不抽烟又不喝酒,每天就是喝点茶。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家里生活不易,但一毛钱一两的茶叶要一天买一两。有的时候他早上起来先收拾炉子、煤核儿把用的这些煤灰,没烧尽的都弄出来,继续再烧。烧上新水,沏上一壶茶,沏好之后呢,闷着。完了该洗脸洗脸,该漱口漱口。洗完脸之后喝上一壶茶,别提多惬意了。

  这早茶啊,往往是第二壶是最好的,最酽、最出色儿的时候。可是孩子们调皮,不能体谅大人们辛苦之余的这一点小小的享受,所以经常偷喝父亲的茶。我记得我就有两次为喝茶,一次挨过骂,一次挨过打。一次就是父亲沏好茶、闷好茶,我什么都没问,咚咚咚对着茶壶嘴就给喝了。让我爸爸发现了,发现之后一个大嘴巴就过来给我一顿揍,揍完还告诉我,第一,不能对着壶嘴喝;第二,刚闷好的茶,你这么点的孩子你就喝,你心里还有老人没有?这一次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学了个乖,知道我爸爸这个茶不能动。所以以后都等他沏完了,喝完了几次之后,才问:这茶我能喝点吗?我父亲点点头,这时候你们喝吧。可这个就是乏茶了,本来茶叶就不是很好,到了第三过、第四过以后的个茶,没什么香味和滋味了——就得等到茶叶喝乏了,我们小孩再拿出茶碗,再倒出来喝。

  有一次我去城外捉蛐蛐,那也是立秋的季节,一到秋天,北京孩子都喜欢玩蛐蛐。回来很热,又热又累又渴,这回知道不能对着嘴喝,用杯子倒出来茶,咣咣就灌下肚去了。我想这时候都六点了,我爸爸不会再沏新茶了,这个时候肯定是乏茶,可以喝了,所以也没有问,就拿了茶杯倒了一杯,刚一喝,坏了!有香味!就听见背后我爸爸的声音:“你干什么呢?”吓得我赶紧就跑了,我自己知道又捅娄子了。这些小时候的事情,记的很清楚,就是因为茶太好了,太香了,太难喝到了。

  再有就是每次买茶叶。家里的茶叶,一般都是由我们去买。因为家里的营生是每天摆夜摊嘛,所以每天夜里面才能拿到钱,第二天早上才能有生活花用。那时候摆摊可不像现在吃饭,利有这么高,我们那时候利很小,可以说夜摊不值钱。比如说一斤面一毛八分六、一毛八分五、一毛八分四,有这样不同的价位,做熟了之后,这一斤面,能卖出去多少钱呢?能卖出去三毛钱,再加上火,加上材料、加上油、佐料,真正是本小利薄。比如烙成烧饼,三分钱一个,一个一两,所以这一斤面可以得到多少利润呢?可以有五分钱的利润。所以摆一晚上夜宵回来,我们这一家人九口人全天的花用,就是我爸爸辛苦一宿,拿到的这四毛多钱。利润就是四毛多钱吧,但是本钱你还是得留着,你还得去买面,买佐料去呢。这四毛钱作为一家九口人的生活费来说,是紧紧巴巴的,再拿出这一毛钱喝茶,就很奢侈。但是你说要是不喝点茶,那还有什么呢?有首歌叫《前门情思大碗茶》,唱的就是大碗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真是“窝头咸菜就着一碗大碗茶”,就只有这个东西了。我们平时里吃的就是窝头和爆腌的大萝卜,最便宜,因为人多嘛,买上三分钱五分钱的咸菜,一个人一个窝头、两个窝头,一斤还得一毛钱呢。我们这种生活当中,喝茶是必需的,每天拿着这一毛钱买这二两茶叶。今天要是生意好,挣钱了,就拿一毛二买一两高碎,今天家里也喝高一点的……过年的时候喝一点小叶茶,买点儿点心什么的,中秋节里给孩子切一两块月饼,然后沏上一碗叶茶,放上一点冰糖,那就是最美的一个中秋节了。

  记者那就算是一场盛宴了,今天听起来让人有些辛酸,老北京是把茶当做生活的一种抚慰了,当成是很精神的一种东西去享用?

  丁广泉:对,就像《前门情思大碗茶》里唱的,窝头咸菜就着一碗大碗茶。咱们原来前门大碗茶就是一分钱一碗嘛,今天老舍茶馆不还在摆着“老二分”的摊嘛?真正的大碗茶是大瓷碗,是老北京生活的一个剪影,所以直到今天,这里还是我们经常光顾的一个地方。  (未完待续)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