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罗第23届特种设备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指出,特种设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多,越来越重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种设备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从2001年的1.21降至2008年的0.74,在实现相对控制指标稳定下降的同时,死亡人数控制在每年300人左右。可尽管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每年都在下降,事故率仍然比发达国家高4到6倍。就在特种设备年会召开的前一天,北京朝阳区朝阳北路常营路口附近一工地,因所乘电梯突然下坠,两名在6层作业的工人陆续跳下逃生,一人落至5层内得救,另一人掉进地面大坑内,抢救无效身亡。事故频发,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设备维护检测不到位的原因,我们不禁要问:特种设备维护检测究竟难在哪里?
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
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腐蚀、疲劳、磨损、控制元器件失效等原因造成事故隐患,必须通过定期检验的形式予以查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在设备定期检验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的申请,由检验检测机构安排检验。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可这项规定在很多企业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安全意识不强,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进行维护。
以电梯为例,根据数据统计,在电梯使用而发生的故障中,由日常维护不到位等管理原因引起的占90%。按要求每年应有1次的检测,每月应有2次的维护。可是北京某小区物业管理人员表示这很难做到。目前电梯的维保资金和检验费是含在物业费当中的,但很多业主不愿缴纳这笔费用。该物业人员拿出记录,上面显示虽然现在已经快到年底,但还是有近三分之一的业主没有缴纳2009年的物业费,甚至2008年的物业费还有业主没有交。特别是一部分低楼层业主自身很少或基本不使用电梯,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因此电梯的维保资金得不到保证。
检测部门疑走过场
有业内人士称,为了利益,许多电梯检测公司在检测时“乱哄哄”,安全保障“摇摇晃”。广东某检测机构相关人员曾说:“我们检测合格,只是说明检测时电梯是没有问题的,但并不保障一年没问题”。如果检测抱着这种心态,检测人员怎么可能能认真检测,肯定就是走走过场,不可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广州日报就曾报道过6名检测人员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检测完了22台电梯的事件,让大家更对这种检测结果充满了怀疑。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有关技术规程和经核准的检验范围,独立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并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如此明确的规定,为什么在执行的时候没到得到落实?这不能不说与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存在严重的管理缺位。
监察模式有漏洞
10月14日,4名荷兰游客在广西桂林阳朔一带乘热气球观光时不幸遇难,另有3人受伤。而早在2007年6月30日,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游乐园游乐设施“世纪滑车”在运营中,造成挤压致死、受伤各一人的恶性事故。事后发现,事故的发生与特种设备的运行状况息息相关,以逍遥津游乐园的事故为例,调查分析后确认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游乐园在设备维护中发现问题,在未能找出原因和消除异常的情况下盲目运行,而操作人员无证操作设备,导致了事故发生。而热气球事故尤其反映出了监管中存在的难题。
热气球是阳朔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项目,去阳朔一定能在天空中看到热气球。根据阳朔工商部门此前发布的消息,今年9月阳朔县才有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热气球航空俱乐部,阳朔县工商局曾接到过多起投诉,反映阳朔县境内有热气球飞行俱乐部没有合法经营手续,这些热气球俱乐部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互相之间以低价竞争来吸引客源,但由于调查取证较难,阳朔热气球非法营运一直禁而不止。现在出了事故,相关部门出来查管,虽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在出事之前,热气球不断飞来飞去却没有一个是登记备案的,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对此却视而不见,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更没有人查,如果事先能够做到职责明确,规章制度健全,监管措施到位,无资质者、未工商登记者就不可能违法经营,这起事故就不会发生。
我国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特种设备生产、销售、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安全监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快速增长,我国行政监管人员和检验检测力量受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限制,不可能有较多的增加。尤以行政监管人员增加有限,严重制约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而很多监察工作也只局限在眼看手摸、简易检定以及对一些设备档案文件的检查上。
特种设备安全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首先做好维护检测,才能保证安全使用。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