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军,再次为贵州百花富硒茶业有限公司(下简称百花富硒)赢得了一个荣誉。在不久前首届优秀农产品经纪人评选中,贵州百花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太军荣列“全国十大创业模范”。
“我将把这次荣誉作为工作中的鞭策,切实带动我的父老乡亲致富。”马太军在获奖感言中说。“将荣誉化为鞭策”,这算是对百花富硒一直以来奋斗历程的最好总结。
昔日青禾
百花富硒创建于2003年,前身系开阳县青禾供销合作社制茶厂(2000年建成),2003年通过股份制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
当时的“青禾供销合作社制茶厂”,基地规模只有600亩,并且还欠下200多万元的外债。面对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何让企业“起死回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任青禾供销合作社主任马太军人生中的一道难题。
“当时,根据开阳县禾丰乡气候、土壤特点,供销合作社决心开始二次创业,详细规划,锐意发展。”马太军说。
2003年,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讨论,青禾供销合作社当机立断,进行改制,积极参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青禾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优势,以开发富硒茶项目为突破口,成立了百花富硒。
成功秘术
百花富硒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一个好的领导和一支优秀的团队。青禾供销人的第二次创业路,正是职工们一路开荒“种”出来的。
刚开始种茶的时候,马太军决定由供销合作社全体职工自己种植茶地,但从未搞过体力活的职工们一想到望不到边际的土地就害怕了。于是,马太军带头干,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照常工作,每天都早出晚归坚持着。全社的职工们感动和震撼了,都跟着上山加入了开荒种茶的行列,即使是盛夏酷暑也不含糊。
这种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很快就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动力源泉,帮助百花富硒迅速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决策和管理体制,使得机械设置和人员配备精干、高效,利用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渐渐收获了效益和荣誉。
百花富硒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品质。百花富硒的茶叶生产及加工基地位于海拔1108—1230m的禾丰乡百花山上,地处国家农业部授予的“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的腹地,为极为罕见的富硒地带,产出的茶叶品质极富特色,深受市场青睐。
为了富硒茶叶的种植成功,百花富硒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马太军一面搞好企业管理的同时,一面自学茶叶生产工艺,并经常组织职工到外地学习种植、加工技术。
短短几年下来,600亩茶树终于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山野张开了绿色的翅膀。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百花富硒打造出了拳头产品“百花富硒碧芽”。2007年,该产品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金奖。产品畅销省内外,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
现在,百花富硒拥有茶叶基地3050亩,年平均产量150吨,年销售额3000万元,利润600万,辐射带动农户300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呈现了农企双赢的良好格局。
未来之路
“百花富硒的发展必须立足品质创新上。”马太军说,“我们将充分发挥开阳县茶叶质量优秀、富含硒的核心优势,抓好企业茶叶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按A级、AA级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尽快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信誉度,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以应对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绿色门槛的挑战。”
此外,为更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百花富硒正全力打造以农业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用3—5年时间,全力打造“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同步发展的流水线。“目标很明确,建成1万亩茶园,建设1个旅游景点,带动1万人致富,突破1亿元产值。”马太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