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理事长 杜晓山
中国银监会合作部副主任 田建华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秘书长 白澄宇
关键词:风险防范
记者:怎样防范小额信贷支农中存在的风险?
杜晓山:要防范小额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就需要从业者坚持两个基本前提:第一,意愿问题,即是否有从事小额信贷业务或者行业的意愿、目标;第二,技能问题,即要有从事小额信贷行业或者做小额信贷产品的技能,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客户的现金流的技能,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供需失衡
记者:农村金融服务中“供需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杜晓山:供需失衡的原因,除了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理念不够、服务机制不健全、防范风险能力不强等原因之外,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将面临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现实状况,成了各机构犹豫的原因之一。
此外,很多社会组织或者是社会团体虽然在从事小额信贷方面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合法性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关键词:洋模式水土不服?
记者:“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杜晓山: 我们不是在照搬“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而是以外国的经验作为借鉴,坚持“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方法、产品、体制、机制等等。
我们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中适用于中国的东西拿来,并加以发展,这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之路,这不是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背离,而是相得益彰。实际上,我们在海南的试点已经证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和我们的模式可以共存。相信,将来的发展也能持续地证明这一点。
关键词:平等享受优惠政策
记者: 各类金融机构在扶持“三农”时所享受的政策不一样,例如,小额信贷公司等就无法享受农信社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如何解决这种政策上的不公平性?
田建华:因为过去的金融改革基本是按机构来划分的,所以现在会出现同一区域中不同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不同的问题。但是我想,今后无论是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上,都应该会公平化,统筹研究统筹推进。
关键词:小额信贷海南实践
记者:在海南推广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哪些困难和阻力?
杜晓山:经过创新,小额信贷模式在海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国内小额信贷机构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第一,身份问题:对于是否应赋予社会团体运做的小额信贷(只放贷不吸储)一个合法身份,以及应该给一个什么样的合法身份都是有争议的;第二,融资问题。小额信贷机构若无合法身份,就无法融资;第三,机构自身能力问题。小额信贷机构目前还比较弱,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在能力建设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支持。
我认为,目前的主要矛盾问题在于:政策、法规,中央文件这些大的政策法规都有了,但是具体的政策法规却没有,因而无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额信贷网络”意义
记者: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白澄宇:该协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政策协调与倡导;行业自律,规范会员机构财务管理,倡导小额信贷机构要进行社会绩效的评估,保证不偏离扶贫目标;技术支持和培训;信息交流;筹资服务。
从未来发展来讲我们欢迎国内各类从事小额信贷的金融组织和各类社会团体能够加入我们协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小额信贷向更低端的客户进行渗透,促进金融体系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除署名外,本版文字、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蔡靓、臧洪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