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1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慢工夫还是快节奏?

□ 小 凡

  每年京广两地的茶博会,都是大家希望捕捉“行业之先”的地方。今年主营健康产业的天士力集团在北京茶博会推出的速溶普洱茶粉吸引了不少目光,一包茶粉几秒钟就变成了透亮的普洱茶汤。泡茶时间的缩短是否是速食文化带领行业提速的开始呢?

  其实,两年前台湾天福集团就以在内地推广新产品速溶茶粉和冷泡茶,显然,到目前为止这个快节奏喝茶的理念,推行并不顺利。内地消费者对茶的“慢工夫”早已形成习惯,鲜少为这份新科技埋单。

  随着上海世博会脚步的临近和中国名茶入驻联合国馆,许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茶工艺被保护的同时也获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大家坚信一个茶业文化经济的新时代到来了。但这个属于茶的乐章究竟该以怎样的节奏谱写呢?

  慢工夫还是快节奏,这并不是个架空现实的闲谈。我们的传统饮茶习惯和茶文化,影响着整条产业链。

  新近实施的国标《茶叶感官评审方法》以及浙江在努力改变的名优茶评定标准都是指导生产的标杆。但是,倾向传统手工工艺的慢工夫,还是要适应机械化加工的模式?浙江是我国的产茶大省,尤其盛产名优茶。机械化生产是产业规模扩大的需要,因此浙江省最先提出对“名优茶”标准的质疑——是否必须是手工采摘手工加工,并且希望给优质的机采机械加工茶一个“名优茶”身份。几年来,这一标准“改良”困难重重。消费者习惯使然,“慢工出细活”,手工加工茶身上就这样有了与生俱来的“优质”的光环。同样,这样的习惯让消费者拒绝深加工产品即冲即饮的速溶茶粉,偏爱依赖传统手工制作的名优茶。这样的选择也影响着茶叶流通。选择易标准化的速溶茶粉,就可选择现代流通渠道比如超市,而选择传统名茶,传统的销售方式依旧占有优势。1个多世纪以前,中国茶叶因为过分依赖手工操作和落后的加工方式而被印度和锡兰的机械加工茶稳定的质量夺走了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2010的世博会,我们是否可以给“十大名茶”融入更多的“活性因子”?

  快与慢本来就是辩证的,相互影响也能相互转化。试着接受这个变奏,也许就是一个新乐章的开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