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市“小香葱合作社”6年来坚持经营收入的每一分钱都返还给社员,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正是这个小小的合作社能发展至今的根本所在。合作社是为农民谋利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合作社的创办与发展,其目的是为农民赚钱,还是赚农民的钱,直接决定了其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深秋时节,笔者在四川自贡市贡井区访问了一家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说它小,开办时只有20户社员,至今所经营种植面积也只有150亩,种植的也只有一种调味小蔬菜:小香葱。自贡市和区里、镇里的人都称它为“小香葱合作社”。这是人们对它的昵称,像长辈喊未成年娃娃的乳名;它的大名是天池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一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应当追求扩大规模以增强实力,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但是,这家专业合作社虽小,却极有特色,在许多方面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它没有任何公司、企业“领办”,是完全由农民自己办起来的,组织运作都很规范。办社六年来,抱定为社员谋实利的宗旨,让每个社员都得到了实惠,是一个真正的"民办、民享、民受益"的合作社。
“名山”上的小小合作社
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沿浅山丘陵地区,全境山峦平坝交错。贡井区艾叶镇竹林村有座小山,海拔300余米,不高也不雄壮,奇特之处是在山顶有一口池塘。池不大也不深,却长年碧波粼粼,当地人称之为“天池”。山也因池得名“天池山”。清初年有人在山上建起一座规模不小的天池寺,遂使天池山声名大噪。但这一切都没有给世代居于山上的农民带来什么好处。新中国建立后,这里一直是自贡市区的蔬菜基地,土地效益高于种粮地区,无奈人口过于密集,平均每人只有三分地,出产不丰,人们生计艰难。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池寺几经修葺,更加金碧辉煌,然而山上的农民们却仍然是仅得温饱而致富无门。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些老人、妇女和娃儿,守着各家承包的小片菜地,种着祖传下来的几种大路菜蔬,效益低下。
几年前,在山下乡镇企业开货车的李本福,因企业“黄”了回到村里。他和乡亲们一起从外村引进种植效益较高的小香葱。这种小葱看起来不起眼却是火锅和多种川菜不可缺少的调味菜,市场广阔,也适合村里的弱妇女劳力种植。可惜天池山远离市区,各家各户种植的小香葱产量小,只能一家一户提篮挑担到山下集市上叫卖。开始时销路、价格都好,但后来种的人多了,便不好卖了,价格也一落千丈。2003年秋冬时,鲜嫩的小香葱每斤只能卖两三角钱。乡亲们苦不堪言,聚在一起想办法找销路,艾叶镇的党政领导和供销社也来给他们出主意:要想直接进入大市场,只有“组织起来”,办专业合作社。经一段时间酝酿,2003年12月,由李本福等5人发起,建立天池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第一批入社的有20来个农户,李本福当选为理事长。有了合作社,社员各家种植的香葱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从此小香葱销售顺畅,价格一路上扬,每斤从两三角很快涨到一元二角,村里的种植户纷纷要求入社。2009年合作社成员已达104户,种植小香葱150亩,年产小香葱150万斤。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但处处节支增效,并坚持把每一元钱都用到社员身上,社员们的收入明显增多。小香葱合作社为社员谋实利的美名迅速传遍自贡城乡。
社不求大 但求规范
小香葱合作社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规范化的组织运作,坚持为社员谋实利。为了解实情,我上了天池山。在合作社的一块小香葱地头,我见到了理事长李本福。这位年过半百的川南汉子,性格爽朗。他说,既然我留在村里办合作社,就得按合作社的章程办事,行事规范化。首先是组织规范化,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章程,民主选举出理事会、监事会,责权分明、各司其责。合作社的公众事务完全由社员大会讨论,实行一人一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才能形成决议。我仔细看了理事长递过来的合作社章程,共有6章59条,2009年7月社员大会又通过一个章程“修正案”(共5条)。章程及修正案对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运作、利益分配等多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在经营运作方面,李本福说,合作社的经营一是严格要按章程办事;二是一切经营都要为社员谋福利,真正做到了每一分钱都用在合作社发展上,每一分盈余都归社员。
据李本福介绍,合作社最初的生产经营只有小香葱一项,生产按合作社统一计划、统一供应种苗、肥料、农药,社员必须使用合作社供应的无公害农药、化肥,每户施用农药、化肥都必须登记在册。小香葱由各家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长成后,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销售收入当场兑现给种植户。合作社不收取社员一分钱,只在销价之外,每斤菜向蔬菜经销者收取5分钱手续费。按章程规定,这每斤5分钱和社员入社时交的50元入社股金(退社时要全数退还)的利息,算是合作社的公益、公积金。合作社就是凭着这点小钱为全社的公益事业、为社员户增产增收,搞了些小型建设,做了许多实事。除了这些开支外的盈余,在每一茬香葱下销售季结束时,都要按每户的销售额返还给社员。每年年终,合作社都要做一次经营财务结算,把一切经营(近几年来合作社又扩展了新的经营项目)盈余,再按股份返还给社员。所以人们说,小香葱合作社实行“三次分配”,把盈余全给了社员。李本福说,其实合作社财力很小,还不可能每年都有三次返利。而且后两次返给社员的钱也很少。但这表明了我们的决心:合作社对内只服务不赚钱。经营收入每一分钱都是社员的。
小社也能办“大事”
小香葱合作社建立6年来,经营项目虽有扩展,但从规模上看仍然是家小型合作社。但就是这家以老弱农民为主力军、经济实力不强的小小合作社,却办成了几件“大事”。
一是小香葱生产水平大为提高。几年来合作社多次请专家授课,组织社员学习,不断提高种植的标准化、科学化,优化品种,提高种植管理水品,使小香葱产立及品质不断提高。现在合作社里每块地每年可种植5茬-6茬,复种指数达到500%-600%,全年每亩小香葱超过1万斤。今年每斤小香葱售价2.4元。社员种植收入可观。合作社使小香葱种出了大效益。
二是合作社坚持用有限的财力搞基本建设。每年都要拿出钱来完善社员的菜地灌溉设施。现在大多数小香葱种植地都装上了输水管网。山坡地不再怕旱,保证生产稳步发展。所以社员们说合作社不仅关心社员今天的生产发展,收入增加,还想到了社员们今后的生产,入的稳定增长。
三是合作社虽小却有很强的发展意识,在有限的土地种植业之外,拓展经营项目。李本福说,合作社对内不赚社员的钱,对外要积极扩大经营项目,这才能壮大实力,为社员谋更多实利。2005年,合作社参与国家投资改造天池山提水工程的配套建设,扩大了提水规模,保证种植灌溉用水,同时还出资租地,在山顶建立一家小自来水厂,为包括社员户在内的天池山地区几百户农家提供生活用水。从此,小香葱合作社又多了一份产业,多了一个有稳定收益的经营项目。
访问结束时,李本福还向我透露了一项“秘密”:如今天池山香火鼎盛,游人众多,但寺庙周边却还没有一家饭店等商业服务单位。而寺院边上就有多家农户进城打工,有几处宅基地已经荒废多年。合作社理事会及社员大会都通过决议,决定向区、镇政府提出请求,租用一处宅基地,兴建一家接待游人香客的商业服务设施,提供饮食等服务兼营旅游商品。在座的竹林村党支部书记补充说,此项计划已获上级批准,不久当可开工兴建。小合作社的资产经营将有进一步扩展。
小香葱合作社的成就和精神令人赞叹。依依作别时,我不禁想起唐人刘禹锡《陋室铭》开篇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叹我无生花妙笔,不能为这可爱的小香葱合作社作一篇《小社铭》,只能写这篇报道粗述其事;意犹未尽,遂仿先贤的句式,杜撰几句作为本文的结语:山不在高,有池则名;社不在大,规范则灵。民办民享,斯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