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一要领导重视;二要在干部群众中创建生态文明理念的氛围;三要构建生态农业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1.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经济链,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格局。首先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二要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认真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三要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突破以往末端治理的传统环保模式,加强源头和过程控制,确立新型的污染预防控制体系,达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目的。四是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杜绝新上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治理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以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2.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种植业的产业规模及产业结构布局应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供给量匹配。从全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整体安全出发,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切实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序发展。
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在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实施能源生态模式或能源环保模式的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一池三改”为主体的户用沼气工程,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能源生态种养模式,对养猪场粪污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3.生态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实质是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标,谋求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各地应根据旅游相关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加快景区建设,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有效带动旅游配套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推出乡村旅游,旨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二是发展一批资源消耗低、增加值率高的服务业。尤其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业。三是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引导金融业务创新,增强金融业务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有效改善金融生态。同时,要加快发展法律、咨询、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四要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措施。要在道路硬化、院落街道净化、村庄绿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县级财政要按农业法的有关规定对农业投入安排资金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确保资金投入,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作者单位:山东省冠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