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以来,我国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激增,随之而来的茶叶产量也在快速增长。尽管我国茶叶消费需求也在上升,但增长速度远远小于茶叶产量的增长,随着这些茶园的开采,茶叶必将出现“卖难”现象。
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我国茶叶目前产量过快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希望引起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此促进中国茶产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中国茶产业面临的“问题”
2000年以来,受国家惠农政策和各地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影响,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中国茶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153.3万公顷,茶叶产量116.5万吨,茶叶出口达28.9万吨。200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61.3万公顷,茶叶产量124万吨,茶叶出口29.7万吨,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而茶叶产量比2000年增长近53.77%。
而各地政府还在积极鼓励增加茶园面积,促进茶叶产量。如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贵州茶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兴黔的支柱产业。2007年,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的意见》,每年省级财政明确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到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40万亩,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力争打造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大省。福建、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的茶园面积发展也较快。
随着新茶园的逐渐开采,我国茶叶产量也将迎来新的高峰。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茶叶产量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茶叶消费有效需求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茶叶的“卖难”现象。国内市场上,目前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有460克/年,尽管人均茶叶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但远远小于茶叶产量增长的速度。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内销市场上,由于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明显下降。根据笔者今春在浙江松阳县召开的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上了解到的情况,全国春茶产量增加10%左右,同时均价也下降了10%。在市场调查中,销售商普遍感到茶叶越来越难卖。为了争夺国内消费市场,各地政府也是不惜血本推广地方茶叶。每年新茶上市季节,各县(市)、各地区、各省主办的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大家争先恐后唱起了各自茶叶的赞歌,斥资少则二、三百万元,多则五、六百万元,目的是让消费者认可当地茶叶,最终选择购买地方茶叶。这本无可非议,但事实是市场的蛋糕就是那么大,选择了这种茶就会放弃另外一种茶,从短期看,可能地方政府达到了宣传效果,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这样做只能是饮鸩止渴。
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的出口比较艰难,时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刁难”,茶叶的出口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到今年年底,我国茶叶出口量有望突破30万吨,这与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的地位显得有些不相称,而更为甚者,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平均每公斤也仅有2美元,出口多以中低档茶叶为主,许多出口茶叶企业多是微利,有的出口企业甚至“赔钱赚吆喝”,目的是为了这个产业能够持久兴旺。而国际市场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秘书长常凯松介绍,全球茶叶供给和需求并不平衡,各国应努力拓展消费市场。而在出口方面,中国茶叶还面临着农残等贸易技术壁垒和价格的恶性竞争。
中国茶叶出现的这种“卖难”现状的直接受害者是茶农。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是近两年云南省大部分茶农基本“绝收”。2005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加大普洱茶的推广力度,促进普洱茶市场消费,但由于部分企业在宣传过程中过分炒作,突出“收藏价值”,导致过度的“普洱茶热”,许多企业不管是否具备生产能力均一哄而上加工普洱茶,产业失控无序发展,最终导致2008年全国普洱茶销售趋缓,大部分生产企业不得不停止收购、加工茶叶,茶农收入跌入低谷。由于茶叶“卖难”,导致全国茶园总体存在管理粗放、良种化水平低、良种推广速度缓慢的问题。我国茶园单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靠茶园面积的扩张来实现。我国茶园单产低,但并不代表我国茶园产能低——由于“卖难”,每年有大量夏秋茶未采摘。另外,由于茶叶“卖难”,茶农在茶园投入上的积极性有限,这与国家提出的集约化生产尚有差距。
中国茶叶的深加工现状
尽管我国名优茶产量已经占到了我国茶叶总产量的40%,但仍然有60%的中低档茶叶。中低档茶叶的出路不能仅仅依赖出口,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国内自身想办法来解决。茶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特殊产业,长期以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始终是一种常规思路:茶叶种植第一、生产加工第二、以茶为主体的销售服务业排在了最后。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开始重视产品市场的推广,但还是仅限于向消费者推广一种产品,推广一种“热饮慢啜”的品饮方式,而这种几千年的品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茶叶人均消费增长极其缓慢。茶叶行业必须从市场出发,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增长方式,将茶叶作为一种日用消费品,重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做足文章。
茶叶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初级农副产品,更要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工业产品,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中低档茶叶的根本出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茶饮料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我国茶叶产业化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2005年,全国茶饮料销售量为583万吨,销售额330亿元,占软饮料市场份额的20%左右。2008年,国内茶饮料市场总销量达9.97亿标箱,总销售额超过400亿元人民币。茶饮料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茶叶的销售。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加工茶饮料的茶叶约为7万吨,对扩大茶叶的销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超微绿茶粉、低咖啡碱茶、γ-氨基丁酸茶等新型茶产品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并投入市场。据调查,超微绿茶粉、低咖啡碱茶的生产量在1000吨左右。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也不断发展。茶多酚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化生产,目前全国有茶多酚生产厂家30多家,生产茶多酚约2000吨。但我们对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利用还远远不够,中国茶叶转化为工业化产品才刚刚起步。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运用到食品、化妆品、日化、医药等领域,让更多的消费者去感受茶的魅力,是茶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茶叶深加工的问题。如北京吴裕泰茶业公司今年试行在王府井大街吴裕泰茶庄推出“抹茶和花茶冰激淋”,5元/个,一经推出,仅8月份1个月的时间销量就达到18万元。为将充分利用茶叶的营养成分,吴裕泰茶叶公司还开设了内府菜,提出不仅要“喝茶”更要“吃茶”。目前,已经在京开设了两家内府菜餐厅,效益较好。这说明,消费者较为喜欢茶营养食品,关于“吃茶”的概念,企业还需要多宣传,多推出类似的产品。
尽管中国茶界已经开始意识到茶叶深加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茶叶深加工项目才刚刚起步。中国近年来也出现了茶饴、茶蛋糕等食品,但这些食品还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茶馆、个别茶庄才能买得到,还远远没有进入普通超市。再加上,由于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认识不足,购买意识较弱,还有待于媒体加强宣传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健康营养成分,正确引导大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