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东方红,红了谁?

□ 本报记者 薛 城

  东方渐红

  一波连着一波。2009年10月,在北京国贸展馆举办的茶博会上,主办方煞费苦心地组织了“东方·红”专馆,希图一一展现国内知名红茶。“东方红”,一时成为业内话题的焦点。

  茶博会策划总监耿海看好红茶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说,“红茶,这个曾经影响世界的中国饮料,在21世纪的前端,终于要再度辉煌了!而且,这次不是在遥远的欧洲,而是在她自己的家乡。新创制的金骏眉的热销,也预示了红茶即将大兴于市。”

  在这次展会上,虽然参展的红茶企业没有预想的多,但是,参展红茶也着实热了一把。宜宾醒世茶业的“日出东方-筠连红”展馆,创意新颖,不仅呼应了“东方红”的主题,还突出了川红茶叶的特色。这家小叶苦丁茶的领军企业,去年以来开始投身红茶热潮,成为传统川红工夫的领军企业。

  最近两三年来,不少曾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红茶又开始了大规模生产,坦洋工夫即是典型代表。这种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历史名茶,自2006年以来,开始恢复大规模生产。“在坦洋工夫的带领下,福建成为近三年来红茶市场发力最大的省份。”王广智说。

  随着普洱茶泡沫的破碎,云南大叶种茶开始大批量用于生产红茶,滇红生产也出现恢复性增长。在云南的近邻贵州,“近一年多来,黔红的发展劲头也不容小瞧。”王广智认为。

  在传统绿茶产区,又出现了“绿改红”新尝试。按照传统做法,绿茶夏秋茶都荒弃在茶园,很少用来生产成品茶叶。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尝试着生产红茶。例如,2009年,在日照绿茶的田园里,生产出了日照红茶。

  在普洱茶火热的时候,普洱书风行茶界。现在的红茶书进展如何呢?走进一家书店,专论红茶的图书并不稀少。“前几年专论红茶的图书凤毛麟角,而且都是专业图书,是专门写给技术人员和商人看的。”茶书网主笔陈龙说,“现在的红茶书,不仅种类多,而且以插图类图书为主,主要是为了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内容从生产转向了品饮。红茶书热了,红茶热为期不远了。”

  红前须防炒

  普洱茶热了,每家商铺手里都以普洱为贵;普洱跌了,不少商铺手里积压了大量普洱茶。某茶人告诉记者,他亲眼见到广东茶商仓库里静静地躺着3000吨普洱茶。——在不少大企业赚钱的同时,众多中小商户在这次炒作中成为“套牢”大军的主力。

  红茶热,会不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掀起新的炒作潮?

  某业内资深人士说,短短时间内,部分红茶品种大幅攀升,里面有物价攀升的因素,但是,也要警惕炒作的嫌疑,希望茶区政府、协会、专家、生产企业和商家合作,防止炒作热潮。一旦形成炒作热潮,对业内从业者必将造成严重的伤害,损害的是中小商户的利益和产品的信誉。

  东方红,能红吗?

  如果说,以前人们还在拷问,“中国传统红茶能不能红?”那么,现在,人们考虑的则是,“中国传统红茶何时能红?”——在当下的茶人看来,红茶一定能红,只是时间的快慢问题。

  中国红茶资源丰富,是业内公认的,从南方的海南大叶种红碎茶,到中南部的中叶种茶,北方的小叶种祁门工夫红茶,都有悠久的历史。建国后,随着茶叶生产的恢复性发展,由于红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吴觉农的组织和积极推动下,我国曾经推行过“绿改红”,大力推行红茶。1950年至1988年,红茶产量年均增长31.94%,1989年生产达到13.13万吨,而后逐年下降。1989年至2007年,全国红茶产量年均下降0.9%。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陈栋认为,红茶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外销红茶价格低迷,内销市场遭到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花茶等茶类的竞争,使原来生产红茶的茶区大幅转产。

  现在,在各主要茶类都已经火了一把后,红茶市场是唯一没有经历大紫大红的茶种。不少茶人都认为,“轮也该轮到红茶了。”其实,除了这种宿命的观点,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在茶叶体制改革后,其它茶类的市场都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具有悠久历史的红茶市场,没有不增长的理由。“现在,红茶市场是茶叶市场的短板。”某市场分析人士说。

  “何况,中国红茶还有非常丰富、独特的文化、保健功能,不比国外红茶差,也有其它茶类不具备的良好口感。”王广智说,“随着国外红茶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中国广大消费者也一定会逐渐接受中国工夫红茶。” 

  红茶代表着优雅、悠闲的生活品质,深受城市白领的钟爱。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这一点,为红茶的红火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北京国贸展馆举办的茶博会上,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天霁说,“面对红碎茶的竞争,作为工夫红茶企业,我们用4个字来说叫做‘信心十足’。”

  东方红,如何红?

  回顾海外红茶史,远嫁英国王室的荷兰公主,品引着中国的工夫红茶,开创了下午茶的风俗,推动了海外红茶蓬勃发展的历史。

  反观中国,下午茶的习俗大概只局限在一个非常稀少的生活圈子内。“中国大概不会形成欧美下午茶的习俗,中国红茶推广,不能照搬历史习惯,需要新的突破口。”在马连道推广红茶文化的逢老师说。

  如何寻找红茶营销的突破口?专家支招,认为应该从营养保健、时尚、文化和新科技三个角度着手。

  “随着我国膳食结构的调整,肉类摄取逐步增加,这为红茶等发酵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营养保健,是开展红茶营销的良好切入点。”王广智说。

  红茶是非常适合加味的,加味红茶是国外红茶的主流。在我国内陆,生产加味红茶的企业非常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产的五款加味红茶,也主要用于出口。生产企业要注重时尚,生产各种口味的加味红茶,传播红茶调饮技巧,这样才能在与其它茶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逢老师说,红茶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代表着雍容、高贵、典雅、舒适,红茶文化的传播,必将推动红茶产品的畅销。

  “鲜、醇、浓、香”,是茶人对红茶的期待。红茶品质的改善,需要在加工工艺和种质方面加大投入,尤其是科研机构的投入。“单一企业的力量,是薄弱的,需要依靠政府和专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王广智说。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