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老总员工都一样,关键是把事儿做好


  讲述人:甘肃清吉洋芋集团总裁 何清吉

  整  理: 本报实习记者 张晓远

  1989年一毕业我就被分配到兰州铁路局工作,从我国铁路系统的一个基层工作者做起。当时甘肃省交通很不方便,只有兰州、天水等城市通了铁路,而其他城市流通基本上依靠公路,公路的级别也很差,运费很高。在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交通物流系统对农产品流通的制约,而这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土豆里的大商机

  在铁路系统的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各地的客商,通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客商们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扩展了自己的眼界和思路,那时我就发现土豆里蕴含着巨大商机。当时农村种土豆只为填饱肚子,市场上买卖的很少,1999年一斤卖不了一毛钱,卖不掉的土豆就会烂掉、冻伤。一边是农民种植土豆赚不了钱,另一边市场对土豆的需求巨大,而中间恰恰是缺少了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系统。于是,我把问题锁定在了两点:培育优良的土豆品种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同时,我也决定把土豆运销作为自己的事业。于是1999年10月,我辞职回到家乡陇西县,办起了“文峰养育批发交易市场”,并成立了陇西县清吉洋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我的创业之路便从此开始。

  创业初期我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培育优良品种,因为产品好了市场才会认可;第二,搞流通,通过终端市场带动农民大量种植,只要有钱赚,农民才会跟公司走。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仅用3个月时间,就把贫困山区的2.1万吨土豆从山沟沟里运销到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同时为农民调运良种6000吨,当年为群众创收966万元。2001年甘肃在全国最先发起农产品订单种植,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了种植面积、培育了优良品种,土豆产量也提高了。

  共赢是发展的根基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把新鲜的土豆运到终端市场,交通仍是关键。2004年,当时省里领导下来调查,我就提出了专列运送土豆这个思路。发展专列运输,就能保持土豆的新鲜,而且降低成本。这个想法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支持,积极协调兰州铁路局配合我们的工作。

  47个车厢的土豆运到广东,当地的农产品经纪人开始担心我们的货物太多冲击他们的市场。我们事先考虑到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做了很好的预防工作,想方设法跟他们搞好关系,免费送他们产品,一吨两吨的都有,让更多的人都来尝尝北方口感很好的土豆,这就帮我们宣传了产品;有的经纪人自身规模小,销量不大,我们也不放弃,少给他们一点,让他们也赚钱,培育他们慢慢发展起来。通过这种关系网,我们的土豆到了广东就迅速流向各个地级市,不但没有积压货物,而且批发价格在当地从每公斤0.22元涨到0.26元,而且每年都在提高。之后,我们还陆续开辟了郑州专列、上海专列、成都专列。

  共同合作,才有更好的网络体系和流通体系,有钱大家一起赚,“共赢”让更多的终端市场的客商们参与进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发展中求生存

  在运销环节里,信息千变万化,市场也千变万化,除了企业风险,政策风险还有市场风险,而个人经验不足是最大的风险。我一直信奉在发展中求生存的经营之道,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看到生存的方法,只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我们公司发展至今,很多事情是无法用利益来衡量的。2000年甘肃辣椒大丰收,但销路却成了问题。我们就赶紧派人到长沙、贵阳、武汉等地寻找市场,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以每公斤0.8元的价格把农民的辣椒全部销售了出去。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价格一定会亏损,但还是坚持去做,虽然净赔了20万元,但为老百姓挣了将近200万元,赢得了信誉,赢得了人心。后来我们企业做什么事情农民都很支持,等于还是我们赚了。

  我只是一个返乡创业的农民,今天做了老总,对我来说,老总和员工是一样的,关键是把事儿做好。诚诚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效益自然就上去了,这就像修渠一样,先把池塘修好,一下雨,周边的水自然就会流到那里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