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12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依靠科技解决“一通三防”难题


  “一通三防”(矿井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灭火)是煤矿安全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难题,煤矿的安全生产就会更有保证。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很多煤炭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特别是随着先进科技的进步,企业都在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希望能有效遏制矿井“通防”事故的发生。

  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矿就立联合集团公司救护大队实现迎头残余瓦斯含量测量的技术突破,提升了瓦斯防范能力。山西同煤集团晋华宫矿也在2008年组织完成了南山井通风系统改造,在没有更换主扇的情况下,南山井马营沟风井主扇负压由改造前的210mmH2O降到180mmH2O,降低30mmH2O,风量增加600m3/min,主扇电流由原来满负荷运行时的200A降低到现在的160A,使主扇以较低负荷运行,每年可多掘进巷道4800米创产值720万,同年还完成JSG-8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在现场使用中的升级改造,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各矿面临的“一通三防”难题。而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矿,也不断引进新技术,在“一通三防”的管理上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完成通风技术改造

  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合理是矿井安全的基础,该矿根据井下生产实际情况,贯彻依靠科技优化矿井通风的理念。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对矿井通风系统难点进行分析,形成了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工作报告,为三采区开拓和生产时期的系统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该矿还与兖矿设计院合作完成了矿井通风技术改造方案设计,据了解,目前新增巷道掘进工作进展顺利,东翼第二进风巷及一采区回风巷预计12月份贯通,年底有望实现“双进双回”系统,彻底缓解东翼采区供风紧张难题。对14采扩大区闲置巷道进行了封闭,制定14采区消火道7-9封闭方案,新掘进了14310轨顺1#提及1410运2#提,进一步优化了14采区通风系统,为矿井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通风基础。

  升级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矿井的眼睛,通过它能够提前发现矿井的安全隐患。根据发展的新要求,该矿对监测束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规范了监控系统的管理标准;完善了东翼三采区的安全监控系统,敷设光缆4600余米,实现了光纤传输,增强了监控系统的传输及监测能力。升级改造了矿井监控监测系统,使得升级后的监控系统功能更加完善,监控系统具备了甲烷断电、甲烷风电闭锁的全部功能,地面监测中心站、矿调度及通防调度能够随时掌握井下通防设施运行状况,达到了实时监测;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全部安装了“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功能,提高了局部通风的可靠性,杜绝了瓦斯积聚超限事故。

  优化综合防尘设备

  综合防尘工作是矿井的重点工程,与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密切相关。该矿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安全性能可靠的综合防尘装备。采煤工作面安设了架间自动喷雾、放煤自动喷雾、采煤机联动喷雾及综掘工作面综掘机联动喷雾,实现了防尘自动化。掘进工作面安装了耙装、放炮、喷浆联动喷雾、皮带转载点自动喷雾等。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粉尘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以矿井现有KJ31N型监控系统为依托,建立井下粉尘检测与自动喷雾系统,实现了粉尘实时监测、超标报警、自动喷雾、远程监控功能,填补了粉尘在线监测及自动喷雾降尘技术的空白。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开发了KCS型矿用湿式除尘器,在东翼上部回风巷安装了大功率封闭式除尘器,加强了对综掘工作面风流粉尘吸收,提高了降尘效果,除尘率达到90%以上,改善了综掘工作面的作业环境。矿井综合防尘科技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引进防火治理新理念

  针对3号煤层自燃发火严重的现实,该矿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开展防灭火科学技术的攻关。针对3下开采工作面开切眼、沿空掘巷道及停采线等易自燃的特点,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综放采空区下煤层自燃防尘技术的研究,从自然发火机理分析、巷道布置设计分析及预测预报分析等几方面着手,提出了3下煤开采防火治理新理念。与中国矿业大学、重庆煤科院合作,对防火技术工艺和技术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改进,有效解决了特殊条件下矿井防火技术难题,对14309东、西停采线、43下07停采线、143下07轨顺、运顺、停采线、43下04停采线、143下12切眼、1304轨顺沿空侧进行了有效的防火治理,杜绝了自燃发火事故。同时,这个矿也积极开展防火材料及其配比的研究,利用小苏打代替MCA防火材料作为防火促凝剂有效降低了防火成本,注胶防火成本由原来的260元/t下降到170元/t。

  各煤矿企业只有把“一通三防”当做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技术,才能解决这个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难题,实现安全生产。(记者 张蕾 通讯员 王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