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在韩国建立第一个孔子学院开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迄今已经约有120来所。近两三年来,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关于中国茶走进孔子学院的报道,既促进了孔子学院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然而,中国茶与孔子学院的联姻,似乎还缺少“法定”的关系,依然停留在“巧遇、邂逅”的层次,这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价值是不相符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茶叶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工阶层和士大夫阶层共有的文化产品,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的信使。了解中国文化,不能缺少茶文化。在国外的中国文化教育中,竟然缺少茶文化教育,这是不可思议的。
在国家汉办2009-2010年孔子学院外派教师计划中,提出茶文化教师需求的,只有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英国威尔士兰彼得大学孔子学院。除此之外,中国茶文化大概就是孔子学院的一两次临时性讲座。当然,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除外,因为院长恰巧是厦门大学教授、资深茶人郑启五。近水楼台先得月,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意外地走进了茶文化课堂。
让茶走进孔子学院,必须引起茶人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行业协会、茶乡政府、茶文化专家与企业共同合作。首先,需要全体茶人一起努力,促进国家汉办对中国茶文化的重视。其次,要积极努力向管理机构推荐合格的茶文化教师,并集合行业的力量,集合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出版适合国外汉语教育的茶文化教材。再者,如果国家汉办不能提供统一的支持,也可以由行业推荐出少数资深茶人,在茶乡政府和企业的资助下,在国外各个孔子学院做巡回讲学,宣传中国茶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样品赠送,可以促进产品消费群体的扩大,既宣传了中国茶文化,也提升了茶品牌的影响力,文化和贸易的国际交流获得了同步发展。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茶字既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也让国外友人更深地记住了中国的茶文化和茶历史。然而,虽然美丽,毕竟昙花一现。让茶走进孔子学院,就可以让她长久地开放,让国际友人持久地闻到中国文化的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