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经济风云变化莫测,但黑龙江一直有一个坚如磐石的绩优股,那就是那里得天独厚的 “寒地黑土”。寒地的独特区域性,黑土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物产的绿色环保性,再加上以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文明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志于开拓“寒地黑土”宏伟事业的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寒地黑土经济犹如早晨蓬勃而出的太阳,向世人昭示着生机和希望。
世界上三个黑土地带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冷热季节的更替,导致大量枯枝落叶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寒地黑土”之称由此而得。黑土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寒地黑土物产已经成为世界绿色有机食品最好品质的代表。
我国东北寒地黑土区大规模开荒垦殖的时间相对滞后,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再加上近20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所以,我国的寒地黑土经济在世界三块黑土地带中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高品质的绿色概念赋予寒地黑土经济强大的竞争实力。在上海超市,“七河源”大米卖到14元一公斤,在香港,黄菇娘卖到40元一公斤,在进口大国日本,AA级的“松北王”大豆,每公斤价格高达200元。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产品的竞争力来源于市场的认同力。
市场上,绿色是消费潮流,而寒地黑土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其生产标准是建立在绿色食品标准之上的标准。因此,也可以说是绿色精品工厂,绿色形象代表,而寒地黑土经济也是超越传统运作模式的现代经济。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黑土物产一直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产品虽优,但名气不大、品牌不响,外埠商贾经常是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收购这里的原产品,经过包装后就能卖出大价钱,而生产寒地黑土物产的人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收益。
为了走出一条借助资源整合产品、叫响品牌、开拓市场从而获得高效回报的发展之路,2004年,在时任绥化地委副书记张文明的大力倡导之下,由一批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绥化市内外200多个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继而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寒地黑土”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商标。
寒地黑土协会还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生态经济为统领的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在这套高准则的《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寒地黑土证明商标使用权申请程序》以及产品可追溯的产品安全码等一系列标准和执行制度的“硬性约束”之下,生产基地、相关加工企业和贸易公司都在一种统一的高标准的控制之下进行生产和服务,从而确保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的产品质量和使用寒地黑土品牌的产品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 ,目前,寒地黑土绿色食品中已有39种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18种产品通过日本粮食和食品安全检验。截至去年末,已有110家企业238个产品使用寒地黑土证明商标,范围涵盖了农、林、牧、渔、副等各个农业产品,包括粮食及其加工工业、乳、肉、禽、蛋、渔、瓜、果、茶、饮品、调味品等各个产品类别,全省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面积达到4680万亩,无公害食品实现全覆盖,有1028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72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有5225种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同时,寒地黑土品牌还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披上了一系列光环,被中国品牌与市场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国驰名品牌”,被中国农产品品牌推介委员会评为“全国首届农产品十佳区域性品牌”,被评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并开始正式申请创建“中国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