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丰收!香蕉滞销!蕉农赔本!近期,有关香蕉价格的讨论不绝于耳,又一起丰产不丰收的事例引起了人们对农产品流通、农民增收的再度关注。相关报道显示,香蕉价格下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供大于求,去年香蕉价格暴涨,蕉农们纷纷扩大了自己的种植面积,加上香蕉生长期风调雨顺,使香蕉产量迅速增加;二是香蕉属于不易储存的商品,北方连日的雪、雾天气使香蕉的运输成本、时间加长,多数经销商不愿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导致对香蕉收购量的减少。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实质上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不少,但是由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使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由于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备、加工、仓储数量不足,尤其是普遍缺乏的贮藏保鲜设施等,使得大型批发市场无法对丰产的农产品及时收购、储存,承担不了一定的“蓄水池”功能。多数经销商只能是在东西好卖的时候,一哄而上,不好卖的时候,大家都不来了,造成产品在农户手中的积压。 市场体系的软环境不仅包括对农民资金、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及时的信息援助和科学、具体的市场预测、分析。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门往往只注重农产品的种植过程,而忽略了市场、缺乏及时的产销预警来引导生产。而广大的农户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规模小,各种农产品协会大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咨询评估、业务代理的中介组织非常少。缺少像期货那种发现价格、跟踪价格、分散风险的工具和手段,缺乏专业化机构的引导,广大农民只能跟在市场后面亦步亦趋,追不上价格变动的脚步。市场自发调节的滞后性,加上农民行动的盲目性,使农民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却分享了最小的收益。
农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的价格变动不只是关乎“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市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