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日至2010年1日14日,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与福建漳浦县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闽南功夫茶俗与紫砂壶展”在杭州展出。参展品包括明清至民国出土及传世茶具112件,以及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两大古茶样。本次展览引起专家学者、广大茶人的浓厚兴趣,纷纷前来一睹古茶古壶的芳容,品思历史韵味。
参展品尤以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墓葬时大彬壶、清乾隆墓葬鸣远壶以及古样茶最为珍贵。其中在漳浦县出土的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是迄今发现的具有作者刻款和明确纪年的年代最早的“明代良陶”时大彬作品。让人惊奇的是,该茶壶出土时,壶内还满满地保存着明代茶叶,经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鉴定,该茶叶是目前为止已知确定年代的最早的茶叶,茶树品种很可能是武夷变种。另一把鸣远壶在漳浦县的清朝古墓出土时,另配有功夫茶茶具一套,包括白釉墨彩茶盘1个、白釉青花若琛杯4只、椭圆锡茶叶罐1个,罐内装满茶叶,内有墨书“素心”两字的纸片,应为茶叶品名。漳浦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文径说,此前记录的国内存世最早的茶叶是清光绪年间,而漳浦县的这两个茶样使记录大大提前。
王文径表示本次展览得到福建、浙江两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并向记者介绍了闽南功夫茶俗与紫砂壶。
明代,当江苏宜兴人在太湖畔捏出第一只紫砂茶壶后不久,一位青年陶人(后成为制壶泰斗)时大彬的作品,就被一名官员装进了旅囊,带到闽南漳浦,成为形影不离的珍宝。恰好此时,闽南人正在探索乌龙茶的加工技艺。这两个茶文化史上的事件,邂逅在一个极为相近的历史时期里,结果是乌龙茶和紫砂壶经过简短的磨合,愈发如胶似漆,难分难舍。这个互动的过程使紫砂壶成为闽南茶俗中不可或缺的器具,许多人成为紫砂壶最忠实的使用者,以至漳浦民间便形成了以紫砂壶以及相关茶具随葬的习俗,正是这种独特的葬俗,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史料。同时,紫砂壶也促进乌龙茶的饮用方式规范化、仪式化,最终形成了功夫茶俗。
据专家研究,功夫茶是乌龙茶的一种冲泡技巧,流行于闽南、粤东和台湾地区,近年来逐渐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传播。众多的文物资料证实,闽南特别是漳浦一带是功夫茶的发祥地。 (严利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