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奔跑中“更换心脏”
24个月,5219个营业网点,连续3个月新旧系统的密集切换,1912个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切换前后连续几十个小时的全员大会战……
2009年9月13日,覆盖山东全省17个地市、112家县级联社、17家农村合作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被视为山东农信“新心脏”的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顺利实现了整体上线。这标志着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成功实施了“换心”手术,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核心业务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再次擦亮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金字招牌。
虽然在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方面已经位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一位,但是山东农信的领导还是清醒地意识到,不更新核心业务系统,就无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优势。
“我们是在高速奔跑中‘更换心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回忆起刚刚过去的24个月,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科技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康东感慨万千。“不仅仅是更换‘心脏’,还要更换‘循环系统’。如果从青岛、东营两市的试点上线开始算,只有21个月。回顾这段历程,可以说,我们不仅是在与技术难题较量,更是在与时间赛跑。”
和其他成功的项目一样,山东农信的新一代系统也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早在2006年9月项目筹备初期,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文瑄就提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适用性”的建设原则。其他领导也都对此项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积极推动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进程。
2006年7月11日至8月11日,山东农信陆续邀请11家国内外知名的IT公司及建行山东省分行、兴业银行等3家银行进行了新一代系统建设技术咨询和业务交流,深入了解国内外同行业核心系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即将实施的“换心手术”做前期调研。
一年以后,经过认真细致的立项调研、立项报告可行性论证、项目公开招标、项目签约等工作之后,2007年9月19日,以新一代系统建设启动大会为标志,项目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要让山东省的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先进的金融科技带来的优质服务。”宋文瑄理事长在启动大会上指出,“引进新一代系统虽然要花很多的钱,但是就像农民买镰刀、买锄头一样,是生产的必备工具,全省各单位要通力合作。”
2009年8月14日,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召开项目鉴定会,专家们给出的鉴定意见是:“系统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强化风险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设计目标。该项目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系统、新起点,一切都只是开始,一个完美的开始。
因时而变 打造坚强的“心”
山东农信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几乎和最新的农信社改革同步。早在2002年7月,山东农信社已经实现了全省联网,同年年底,经有关部门批准,山东农信社计算机网络中心成立。2003年6月,成功实现了全省农信社的通存通兑。
2004年6月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拉开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序幕,也由此揭开了山东农信信息化发展的新篇章。在山东省联社的推动下,山东省农信社在2005年对已经平稳运行了近五年的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为全省农信社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往打补丁式的系统升级和改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原有的综合业务系统是在1999年初设计开发的,虽然该系统经2005年升级后,在功能上暂且能够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但在效率、性能等方面,已然无法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改革发展和竞争的要求。
对于山东农信而言,是对原有的系统修修补补,还是彻底更换新的系统?是引入国外成熟的银行核心系统,还是继续进行基于本土化的开发建设?是小步快跑,还是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达到一步到位?如何正确理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中的“小核心大应用”理念?
一个又一个针锋相对的问题,一时还没有标准答案。
最终,山东农信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尘埃落定:新一代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以及组建运营中心和备援中心。同时,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发展战略调整、管理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以及先进技术引进。
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的建设定位也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面向市场、面向服务、面向管理,采取“应用集中”的模式,对现有的渠道、业务和管理系统进行广泛深入的应用整合,将分布于16个市、分散于多种业务和管理系统上的各类业务数据,统一上收到省联社集中管理,重新构建符合农信社发展战略、适应改革和管理需要、贴近市场化要求的新一代系统。
“五年领先,十年不落后”,这是山东省联社对于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确立的目标。两年后,这一目标得到了初步印证: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会议认为,山东省联社组织研发的新一代信息系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专家认为,从技术层面讲,新一代系统通过对24个外围业务和管理系统进行接口整合,实现了全省各种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和数据集中,可有效避免各市独自进行业务系统构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
由于引入了业界较为成熟的面向服务的架构,新系统将软件设计与业务需求相结合,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组合服务。通过整合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中间业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客户信息和账户基本信息,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实现了各应用系统间客户信息和账户基本信息的交换与实时同步,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唯一性、正确性和时效性。实现了客户信息管理、积分管理、营销管理、额度管理及签约管理等功能,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业务发展。
新一代实现“四个首创”
由于体制原因,山东农信与其他省市的农信社一样,面临着管理体系复杂、法人产权制度多元化、各地市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差别较大、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等现状。既要符合当前和未来的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为农信社的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预留出足够的技术支撑平台,这正是农信社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难点问题。“上新一代系统,不是‘心脏搭桥’,而是彻底‘换心脏’。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手术,稍有不慎就会酿成致命后果。”
令人称赞的是,山东省联社仅用了短短的24个月,便出色地完成了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国内其他银行核心系统建设相比,山东农信新一代系统实现了“四个首创”:在开放式系统上成功建设大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将先进的面向服务架构真正运用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上;如此大规模的系统在21个月内便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发周期之短,国内罕见;同步建设6个外围系统,对17个外围系统进行改造,并在3个月内实现一次性上线运行。
另外,新一代系统在全面承接原系统功能和业务处理的基础上,在设计理念、开发方式、数据处理、会计核算上实现了突破,在业务拓展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客户服务水平、系统处理销路上都实现了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强化风险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预期目标。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的山东农信社,正在向着全面建设现代金融机构的目标全力加速前进。
山东农信社
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大事记
2006年10月23日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第一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的报告》,新一代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正式立项。
2007年7月16日—28日
新一代系统建设招标工作启动。
2007年9月19日
新一代系统建设启动大会召开,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008年3月15日
业务需求编写及分析工作结束。
2008年7月23日
系统开发工作基本完成,继而转入整体测试阶段。
2008年11月20日
新一代系统转入试点准备阶段。
2009年3月20日—5月5日
山东青岛、东营两市进行新旧系统并行模拟演练。
2009年6月19日
新一代系统在黄岛科技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山东省联社资金中心成功切换上线,全省清算环境基本建立。
2009年6月26日—28日
新一代系统在青岛、东营两市试点成功运行,新一代系统全省切换上线工作迈出了十分关键的第一步。
2009年7月10日—12日
新一代系统在烟台、威海成功切换上线并正式运行。
2009年7月24日—26日
新一代系统在山东潍坊、日照两地成功切换上线。
2009年8月7日—9日
新一代系统在枣庄、滨州、临沂成功切换上线运行,新一代系统切换上线总体进度过半。
2009年8月21日—23日
新一代系统在济南、淄博、德州成功切换上线运行。
2009年9月4日—6日
新一代系统在菏泽、济宁成功切换上线运行。
2009年9月11日—13日
新一代系统在泰安、莱芜、聊城成功切换上线,最后一批切换上线工作顺利完成。新一代系统切换上线工作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