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最近的大城市是鞍山市,有3个小时的车程,沿着盘山路一圈圈地绕下去,让人对“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句话有格外真切的体会。从岫岩县城再开半个小时到达新甸子镇后,眼前的一群以红、白为主色调的现代化建筑群落让人眼前一亮,与北方的冬天荒凉、萧瑟迥然不同,营造出一种“别有天地洞然开”的意境,山环水绕的公园式建筑充满生机与希望。这就是著名的鞍轮集团,由辽宁岫岩县新甸子镇供销合作社一群胆识超群的人在大山中创造出来的奇迹。
起步
从兴农活商开始
就在30年前,这些创业者都还只是守着供销合作社的三尺柜台,日渐减少的销售量实在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一些心思活络的人就开始想别的办法了。从种植滑子蘑开始,他们开始在市场中找到生路。1992年,当时的新甸子镇供销合作社主任陈仁华到营口出差,在饭店吃饭的时候,他看到路边的大货车上装满白坯布,与司机交谈后,了解到这种布是从绍兴运来的,在距离鞍山不远的海城西柳市场很俏销。几天后,陈仁华的身影便往返于绍兴坯布市场和西柳市场,考察后他摸清了其中的路数:绍兴织出的白坯布通过海城西柳卖到全国各地,几乎来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利润可观。
半年后,一个投资500万元的纺织厂投产了,产品刚一上市就被西柳的商贩抢购一空。从此,这个多年经营滑子蘑外贸出口的供销合作社转行了,陈仁华带领他的团队掘到了腾飞路上的第一桶金,为他们日后的选择提供成功的经验和资金。
一次选择
一次飞跃
1995年,陈仁华在与一个内胎经营商聊天中得知,当时的内胎销路很好,仅辽宁省每年就需要15亿条,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二轮创业,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员组织实施生产,一方面建立销售网点。当内胎产品面世时,由于营销早有准备,因而销路之门很顺利地打来了,经济效益一路攀升,到1998年,鞍轮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很多员工开始满足于现状,但是领头人陈仁华却已经在心中规划更大的前景,他看中了市场潜力更大的外胎。起步非常艰难,首先就是别人的不理解,很多人觉得,我们干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没必要拿攒下的家底去折腾,由领导班子和职工代表参加的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两点,最终外胎项目通过了。
不过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即使建立一个小规模的外胎厂,资金最少也得五六千万元,除了把积累的家底全部拿出外,剩下的就是靠借、赊、贷来筹集了;还有技术问题也是一大障碍,因为生产外胎比生产内胎复杂得多,由于处地偏僻,很多高级技术人员在这里呆不住,因此外聘了十多名技术人员之后,他们开始重点培训农民工。第一批120名农民工被送到山东荣成学习8个月,回来后进行传、帮、带,数千“农民军”很快被训练成了“正规军”。谈起这段往事,陈仁华一再重复一句话:“那时候经历的困难和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
1998年9月,外胎厂正式投产,同年,新甸镇供销合作社组建鞍轮集团,陈仁华出任集团总经理。不到一年时间,他们的200多种规格的产品就通过设立在全国各地的42个“窗口”销往680多个城市。2004年底,鞍轮集团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组数字:拥有纺织、服装、轮胎等16个企业,职工8000人,实现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8.4亿元,上缴税金5500万元。
只有倒闭的企业
没有倒闭的行业
作为岫岩县最大的企业,鞍轮集团多年为岫岩县的经济和财政收入做出很大的贡献。当地人说,每年的大年初一,县长都要到鞍轮集团去拜年,对这一群大山里的创业者表示感谢和慰问。当然鞍轮集团的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新甸子镇的农民。人口不足1万的小镇,最多的时候有5000人在鞍轮集团工作,稳定的收入使得这个远离县城小镇的猪肉价格长期高于岫岩县甚至鞍山市。新甸镇党委书记曾经对媒体说:“新甸的成长来源于鞍轮,新甸的发展得益于鞍轮,新甸的希望寄托于鞍轮。”他解释,新甸平均每户有一人在鞍轮就业,这些人一年在鞍轮的工资收入,使全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当地媒体把“东北轮胎王”的美誉给了集团总经理陈仁华,地图上难觅踪影的新甸子镇也带上“北方轮胎城”的光环。鞍轮集团一群卓越的供销合作社人用自己的智慧给大山增添了颜色,给自己的人生经历增添了几分传奇与精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得滚滚鞍轮冲破重峦叠嶂。
这里远离城市,但是城市的各种元素也会使这里泛起涟漪,人才、资金、技术都是这个企业发展需要长久考虑的要素,而地域的限制使他们得到这些会更困难一些。不过鞍轮人深信一句话:“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鞍轮未来的日子不一定会很轻松,但一定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