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日前公布了2009年12月22日清晨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发生撞车事故的调查结果:事故缘于9年前的一个设计疏漏。专家表示,事故原因单纯,但教训不容忽视。上海有关部门明确责成事故责任单位,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事故调查组认定:在2001年一号线上海火车站改造项目的配线图修改时,因设计技术人员工作疏漏,N11-1438区段编码电路配线出错,使信号系统在N11-1438轨道区段向发生事故的150号列车错误地发送65km/h的速度码,造成制动距离不足,从而发生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卡斯柯信号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总包方,未能防止事故发生,承担事故责任。
尽管申通地铁集团在事故发生后采取了应急措施,但在信息告知、应急救援、乘客疏导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致使“12·22”事故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承担管理责任。
根据专家组调查分析,这起列车冲撞事故中,引发原因是在运营部门因供电系统故障、采用临时非正常交路折返的情况下,信号系统在N11-1438轨道区段向150号列车错误地发送65km/h的速度码。而在关键时刻,150号司机发现前方信号灯为红灯,便在系统信号还未发出制动命令时,紧急采取了制动措施。根据录像资料,司机的制动措施比系统命令早了1秒钟,从而避免了更快速度冲撞。
此外,目前国内地铁安全认证体系的不完善以及事故发生后信息发布不畅、应急处置不及时的问题也随这起事故发生而暴露。
链接:2009年12月22日5时50分,上海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至人民广场区间突发供电触网跳闸故障。载有乘客的150号车以16.5公里的时速与正在折返的117号空车发生侧面冲撞,造成150号车驾驶室车头受损和第1节车厢的第2位转向架的轮对脱轨。由于速度较慢,事故未造成乘客伤亡。
上海地铁故障频发,尤其是“早高峰”时段,事故明显增多。今年1月11日早晨7时30分许,由于信号故障,8号线一站点的道岔不能实施自动控制,只能由人工操作,致使航天博物馆站至耀华路站的列车晚点,大量乘客滞留。2009年7月15日早高峰时段,由于出现供电系统及列车的双重故障,致使轨交2号线受到大范围影响。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