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紫砂陶艺人一样,生于陶都宜兴的张海平,自幼即耳濡目染,深受陶艺文化熏陶,其后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学艺,浸淫紫砂陶艺,道法自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悉心钻研探索,使得古老的紫砂在空间艺术中逐渐展现出典雅、古朴、简秀、含蓄而又无穷的意境之美。
意境,在中国美学中是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是情景交融、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对欣赏者所触发并拓展出的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基本形态。艺术意境的营造,是在艺术家通过审美实践所产生的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审美妙构后运用各种有效的艺术手段,经过艺术的再创造,所营造出的一种美的境界。
在张海平眼中,紫砂陶艺的魅力,在于它的丰富,它的可塑,在于它可诠释自己欲表达的情感。的确,与欣赏者一样,制陶者最渴求与希望的是,在做陶艺或欣赏陶艺中,忘掉烦恼,滤除杂念,寻求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可以说,张海平的紫砂生涯源于兴趣,他最初的陶艺主要是通过观摩“自学”的,后来师从吕尧臣,才系统地接受了紫砂陶艺训练,逐渐掌握了娴熟的紫砂技艺,特别是传承了吕氏绞泥技艺的特色,对紫砂这一特殊载体的充分了解与掌握。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张海平越来越发现,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紫砂技艺在某些方面远胜昔人。然而与成熟的技艺相比,创作者的艺术创新却难以走出昔人的阴影。如何在创作中展现新一代紫砂陶艺人的理念与追求,成为自己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回顾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张海平觉得恩师吕尧臣的“小石冷泉壶”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在古人眼里,“画水至难”,可是这件作品却大胆地超越了传统造型款式,“不足于水,假物得姿”,以宛如被古溪急流冲刷了千年万载的天然卵石,令观者“似见清泉石上过,疑有溪声耳边来”。面对此壶,张海平领悟到,艺术不仅要做到“以大观小”,而且能“小中见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情形交融的造型,形有尽而意无穷,使传统虚实相生的紫砂器体现出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于是,他开始主动地追寻意境之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古拙大雅的“禅意”、苍劲浑然的“天缘”、敦厚磅礴的“补天”系列……一件件佳作问世,给熟悉紫砂壶艺的人们带来惊喜不断。
纵观张海平的紫砂艺术作品,无论是素器还是花货,通过点、线、面的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仿佛是一曲空中的乐奏,欣赏者观其形,如闻其音,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音乐化的空间境界,于有限之形中感受到无限之魅力。这大概就是许多收藏家欣赏“海平壶艺”的地方吧。
一砂一世界,一壶一乾坤。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张海平在紫砂壶艺的意境美上作出了积极主动的尝试,这样的尝试还有待于深入。令我们高兴的是,在这样的艺术道路上,张海平并不孤独,不少紫砂艺人正与他朝着同一目标而努力。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当代紫砂壶艺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期待他们有更多的精彩之作问世,丰富紫砂壶艺的苑囿,也丰富我们美的生活。
(李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