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棉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和全国公益性棉花科研专项组调查了川、湘、鄂、赣、皖、苏、冀、鲁、豫、津、秦、晋、新、甘、辽和吉16个省市区141个定点县、3995个定点农户,发布2010年植棉意向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棉农意向植棉面积呈减少趋势,预计面积下降到7000万亩。
意向植棉面积同期减少半成
2010年全国植棉意向呈减少趋势,比2009年同期减少近半成。据1月对141个优质棉样本县(团)、253个乡(镇)、346个村、3995个植棉户的监测结果(表1)显示,预测意向植棉面积减4.9%,按2009年植棉面积7546万亩(中棉所数据)减至7176万亩上下。另有1.1%的农户占1%播种面积即70万亩的意向尚处观望和等待之中。其中,意向种植面积持平户占53.8%,同比增10.1个百分点;增加户占25.6%,同比增22.0个百分点;减少户占19.5%,同比减28.8个百分点。
被调查棉农意向植棉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三大棉区有增有减(表2),长江流域增长7.0%,黄河流域下降7.5%,西北地区下降9.3%。其中北疆下降13.2%,南疆下降5.5%。二是各地有增有减。意向植棉增长的省份有:湖北增长12.3%、江西增长9.1%、湖南和安徽各增长6.3%、河南增长4.5%、天津增长2.4%、甘肃增长0.3%,下降的省份有:陕西下降29.4%、河北省下降18.4%、山西下降17.2%、新疆下降9.6%、江苏下降6.5%、四川下降3.8%、山东下降2.1%、辽宁下降0.4%。
棉农收益受损 植棉信心受损
后危机时代棉花生产面临更加严峻挑战,植棉信心不足。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国家收储272万吨,解决了“卖棉难”问题,但没有解决农民的收益问题,籽棉售价跌幅高达22.2%,致使农民蒙受431亿元的巨大损失。2009年植棉面积和总产锐减,产需矛盾加剧,截至2009年12月,全国棉花交售进度94.2%,籽棉售价6.31元/公斤,比2008年4.69元/公斤回升34.5%,但比2007年度6.03元/公斤仅回升4.6%。
由上可见,我国棉农植棉收益低而不稳,而成本相对较高,突破千元(表3),3年平均成本1046.2元/亩,收益仅346.8元/亩,收益低于同等粮食的两成多,低于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的更多。加上棉花管理繁琐,用工多,投入大,农民认为,种棉不划算,信心低落。
粮棉、棉经的竞争激烈
棉花比较优势进一步削弱
一是黄河流域粮棉存在激烈的竞争现象。虽然2009年棉价创新高,但由于粮价持续上涨得更多,粮食两熟产值高达1950—1960元/亩,收益高于粮棉两熟的20%以上,另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90元/亩左右,加上种粮管理省事、用工少、机械化水平高,优势更加明显,预计粮棉双重产区的植棉面积将还持续缩减,有两个产棉大省将下滑到分散产区的水平。
二是北疆植棉面积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粮食面积扩大,加上北疆由于水资源短缺加剧,一些低产棉田退出,改种投入少、管理简单的油葵、打瓜和大豆等其他经济作物。另外,近几年新疆地方和兵团沿天山北坡大力发展“一红“(西红、辣椒和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也挤占了大量棉田。
三是近几年南疆红枣、核桃、杏和香梨等果树的快速发展,有“一亩果园胜过十亩棉花”的说法,随着果树的长大,棉田大片变成果园,棉花面积减少,单产水平也将大幅下降。
四是长江中游植棉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2009年单产提高较多,收益增加明显,受水资源和灌溉条件的制约,以及留守妇女和老人适合植棉而不适合种粮,棉田继续“下湖上山”。
建议:政策支持 科技兴棉
棉价整体偏低和不稳定是制约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提高农民籽棉售价是遏止面积持续下滑、恢复信心和促进生产恢复的关键对策。为此提出:
◆出台棉花最低价格支持政策。目前看,农民籽棉最低售价以不低于6元/公斤为宜。同时,要制定最低价的实施方法,要让新政策惠及棉农。
◆提高良种棉补贴强度,建议提高到35元/亩,这也是补偿棉农损失的可行方法。
◆狠抓科技兴棉,大力推广轻简技术,全力提高单产水平。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棉增密、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缓控释肥、盐碱旱地植棉等轻简技术,两熟连作移栽双高产模式;同时要减少物化投入,节省人工,降低成本,促进增收。
◆切实搞好万亩棉花高产创建和“双高生态棉”竞赛活动。开展培训,总结经验,特别高产创建要大力引进示范轻简节本技术和各地创建经验总结,强调技术不能走老路和回头路,正确引导科学植棉。 (图表见报纸)
(中棉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