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用
1、提升了农机化作业水平,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了现有农机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加了农机手的经营收入,同时减少了重复投资,避免了资源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加快了科技成果转换速度,推进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尤其是近年来,水稻机收、机插、秸秆还田等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与普及,主要都是通过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加以实施,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对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功不可没。
4、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对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证。
5、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很多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更多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6、农机合作社起到了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作用,有效拉动农机消费市场,协助农机主管部门开展工作。
7、提高了农民的协作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患,信息上争相传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以避免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8、促进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很好地解决了农机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问题,解决了政府想做但又没有能力做,农民想要但政府又不能提供的矛盾,有效地配置了资源,优化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程度低。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农户经营土地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还处在一种自由种植状态,所以农机作业必然受到农作物种植品种、种植时间差异以及田园得不到改造的直接影响,无法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功效。
2、合作社的内力不够。社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不能利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不能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把合作社运作的合理化,达到效益的最大化。缺乏先进的农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些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不能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严重影响服务领域的拓宽和扩大。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就农机机耕道路情况而言,目前农村现有的机耕道路都还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而且大多数机耕道路均已受损遭到破坏,导致农机下田作业困难;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等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或难以执行到位。
4、投入能力不强。国家和上级财政农机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机具种类的发展引导,对农机合作社发展引导不足。
把握好六个方向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向。从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社会化服务出发,切忌强求一个模式。农机管理部门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行政强制干预和盲目攀比。
3、坚持规范建设、优化环境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切实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贴息、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4、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5、坚持优先扶持,项目带动的方向。安排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把国家、省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新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倾斜,给予重点扶持。
6、加强督导检查,确保营运质量的方向。农机部门应当深入到乡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有效的督导,发挥农机合作社应有的作用;积极联系各农机具生产厂家,开展农机具作业期间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