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姓“农”,与以往不同的是,推进城镇化将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让进城的农民真正成为“城里人”,就必须解决束缚在他们身上的诸多因素,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县城,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各项设施的健全才能保障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然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有利于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最大化,保证城乡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关于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目的:城镇化为了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
46%:我国目前城镇化的水平为46%
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左右
70%:工业化国家普遍城镇化超过70%
2千万:城镇化率每增加1%,每年我国将有2千万人口进城
6亿:当前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
会上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 王玉佩
城镇化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全面统筹、整体规划,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天津市东丽区的华明镇采用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就是按照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的一套住房。迁入新区以后,村民们使用上了地热供暖、自来水、太阳能、天然气、信息网络、现代化安防系统等配套服务,集中配套服务区包括九年义务制学校、农民培训学校、卫生院、消防站、垃圾站等,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因此,我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注重现代经济的发展,比如华明镇解决了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很多农民通过了再培训,实现了再就业,在华明镇的民营企业中找到了工作。其次,还应该融入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注重资源建设,开发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施,将小城镇构建成一个节约型的小社会。此外,还应该将新技术、新能源运用到城镇化的建设中,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产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更人性化地、更理性化地实现城镇化。
会上热议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夏涛
良好的教育布局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出行条件改善等具体方面,而更要放在城乡统筹这个高度进行整体谋划。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修建高楼大厦、改善硬件设施,而发挥农业产业功能、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事关城乡统筹等方面重要问题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对于城镇化发展决不可断章取义,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从认识层面就要统一思想和认识,让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要素在农村均衡流动,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
作为一名教育系统工作者,我也长期关注教育对推进城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在农村的教育布局,通过良好的教育布局促进带动城镇化发展。教育发展还要与城镇化发展紧密衔接,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城镇化发展及工业化社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鼓励并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加大软硬件投入的同时,更要有制度的保障,使其留得住,还能发展得好。教育和其它领域一样,都是城镇化发展涉及的子系统,扎实开展各个子系统的工作,一定能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会上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工商局局长、甘肃省武威市原市委书记 张绪胜
农民要抓住城镇化中的巨大机遇
城镇化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几亿农民要转变成工人、转变成商人、转变他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将创造无数的商业机会。
第一,一个日光棚是一个农业车间,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支撑城镇化的发展。甘肃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位居河西走廊东大门的武威市更是干旱地区。武威采取的办法就是发展以日光为主的设施农业,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用水量减少,同时自然环境也改善了。
第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农民工厂,实现农民在当地就业及增收。今年1月份的抽样调查发现,甘肃省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年收入比入社前增加4135块钱,增幅接近70%。当然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国家对这一块支持力度需要增大。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能不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基金。
第三,一项服务政策就能培育出一批市场的主体。这两年我们组织了助推工程,组织干部到企业帮扶,进而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军人,扶持他们发展,组织银行和企业见面会,通过办理股权登记、注册商标融资等等解决他们融资难的问题。
会上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 李连成
农民进城得有事做
统筹城乡,用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速度,农村的发展空间其实很大的,关键你要去干!只有带着大家去干了,统筹城乡的目的才能实现。你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最好的结合点是什么?叫我说,就是实事求是。
什么是实事求是?城里面没有工厂,没地方上班,你叫农民搬到城里去,这有什么用呢?你让他去的时候,你得先叫他有工作,有事情干才行啊,没工作没事儿干进城做什么?
河南有大面积的耕地,要多种粮食,要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农村规划好,地划成方、路铺直了,房子规划好了,盖好了。种粮食的农民收入低,需要国家给种粮食的农村政策性的倾斜,这样种地的农民不吃亏,搞工业的也不吃亏。国家大了,什么都得有,搞工的,搞农的,搞商的,什么都得有。可不能说咱们都去搞吧,你也去搞工业,我也去搞,适合的要搞,不适合的也要去,你在海里能种田么?那不能。你脱离了实事求是,谁能干好啊?说的都是空话,喊的空话多了,农民不信任。
会下畅谈
中农办原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 段应碧
支持农民创业 促进城镇化
要搞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农村的发展。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农民多方位、多领域、多行业、多途径创业的新局面,掀起新一轮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潮,有些政策应该做适当的调整。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调整,应该考虑在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立农民自主创业的园区,为农民提供集中创业的地方。现在国家土地指标基本到不了县,更不能说县以下,我认为应该定个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国家土地指标,也可以是动态平衡指标,比如规定农民节省下来的土地可以搞成农民园区。
其次是金融政策的调整,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金融服务体系。现在有的村镇、农村开始建设多种银行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我认为这些主要金融力量应该用在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这方面,包括农村的小额信贷。
最后是税收政策的调整,减轻农民自主创业的压力。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在税收政策上应该有特殊的地方。总之要有优惠,先支持他,让他长大,长大以后再收他的税。
会下畅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马晓河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同步
一直在提城镇化,那么城市该怎么搞?当前中国城市不利于农民工进城。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太大,农民进去成本高。每天晚上一拉灯北京地下室住了一百万人,每个饭店一关门几十万个打工者就在桌子上睡,城乡结合部有二百万人流动。像“一号文件”鼓励的,要支持中小城镇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城镇承载能力、吸纳能力远远不足以让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相关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差,没法让农民在那里安家。所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首先是加快户籍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其次要加快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服务搞上去。
一方面要促进农民进城,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两个统筹,即政策统筹和制度统筹。加强落实现在的政策,对一些政策要改善、要完善、要提高、要增加。比如补贴能不能增加?农村农民建房能不能下乡?另外,加快实现城乡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通过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进城,跟城里人在劳动市场竞争,实现平等就业。
会下畅谈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发展中小城镇可促进现代农业
进行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将农民变成市民;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现实的基础。
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放在中西部地区,放在中等城市。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来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让农民有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房,促使农民变市民。但是,现在的城镇化,特别是一线城市,由于成本越来越高,城镇化门槛也越来越高。而在四川、湖南等省的县域经济发展非常快,农民在大城市打工的收入没法在大城市定居,但是可以在县里买房,所以县城一级包括地区所在城市,新修住房一半以上是外地打工回来的农民工买的。等到这些农民变成市民以后,会遇到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就业方面能否考虑将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城镇化的发展,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通过城镇化特别是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包括现在全国的2590个县,每个县现有人数增加一倍,对化解农民总量,提升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水平意义非常大。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现代农业才有相应的规模基础,通过10年、20年城镇化努力,我们在规模不可能达到欧美国家农业规模,但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一倍、提升两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