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直面7-11
快客策动“京城”便利新格局

张友先

  7-11开进快客老家上海,快客新概念店却开在了北京的7-11对面。便利店市场并不是想象中的波澜不惊。

  在接近“死”一般沉寂的京城便利店市场,联华快客近期在7-11家门口打出的新概念店是否宣告了北京便利店市场新阶段的到来?在经历漫长冬眠之后北京便利店市场是否也将上演一场酣畅淋漓的拓展大战? 

  直面7-11

  进入2010年,北京联华快客打出的新概念店,是否在暗示着联华将由此颠覆目前京城便利市场的格局呢?对此,北京联华快客总经理杨爱国在该店开业之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语出惊人,“联华快客的新概念店以后都将开在7-11的对面,直面与7-11的竞争。”

  目前看来,在北京便利市场中,能与7-11直面竞争的便利店也非联华快客莫属,据了解,联华快客的商品组合长期以来是以常温商品经营为主,而新概念店除了常温商品之外,还引入了涵盖一卡通充值消费、拉卡拉信用卡还款业务、自助ATM机等为一体的综合金融功能服务专区,同时,重点引进了国产便当快餐消费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快餐服务。记者注意到,店内还设有免费开水饮用区、无人防盗系统、餐饮企业优惠查询榜,整个店面的风格清新、时尚。

  北京联华快客副总经理耿永红透露,目前联华快客的服务范围已经超过了7-11。

  记者在联华快客对面的7-11便利店内发现,该店的即食食品和常温食品的品类都要多于对面的联华快客,但卖场内略显杂乱,从格调上略逊于联华快客。

  而在看耿永红看来,联华快客直面7-11的杀手锏不仅仅体现在商品和服务上,他们的经营模式才是创新之本。

  战略联盟 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零售企业的成本很大一块来自开店成本上,降低这块成本就意味着门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联华快客找到了方法。

  据了解,在便利店这个行业中,以“挖墙脚”的方式展开竞争现象严重。例如签约时间越来越短:以前一般和业主签8年左右,现在基本是3年,这一不稳定因素也是导致北京便利店市场难以走出困境的原因之一。

  为了从根源上消除这一隐患,联华快客新概念店尝试与便当经营商、房屋产权方联合经营,形成战略联盟,力求共同突破便利店在北京市场上的困境。耿永红进一步解释道,北京市场选址困难、租金高是制约零售企业开店的两大因素,而便当经营商因摊位不需太大,但又找不到适当的门面,所以也寻要像便利店这样的合作伙伴进驻,双方独立经营,成本分摊。而便当的经营因涉及到冷链和食品安全问题,所以由便当经营商来做更加合适。

  耿永红说,绑定便当经营商也为联合房屋产权方创造了条件,这样的模式会让便利店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搞经营。她表示,这样的合作不局限于便当经营商,比如手机经营商、果品经营商等都可以。

  而这也只是联华快客创新模式中的一方面,他们还与一茶一座、味千拉面、蜀菜行家等30多家餐饮企业形成联合,在店内设立视惠信息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一系统查询相关餐饮企业的优惠信息,并可打印出优惠券去相应餐饮企业中消费,还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定餐。

  而拉卡拉和ATM取款机的设立则成为联华快客甩掉传统经营的一个标志。据了解,北京联华快客便利店在北京发展近8年,已开设店面近150家。“通过新概念店的模式解开了选址的绊脚绳后,今年联华快客在北京新开的门店将重点围绕高端社区和消费潜力较大的区域增加网点,实施稳健的拓店策略”耿永红说。

  别被模式套住

  从联华快客的“升级”,我们看到了内资便利店企业的变革景象。于是,联华快客新概念店一推出,就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并提出这一模式有无被推广的价值。

  针对业界的争论,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认为,便利的特殊性在于适合自己的模式不一定适合别人,便利店其实是零售业中最活跃的业态,但是现在很多经营便利店的企业因生搬硬套国外便利店的模式,而把自己做死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从便利店的发展根源上阐述道,便利店是做为一种补充业态起源于美国的,因为美国的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和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

  在黄国雄看来,发展北京市场的便利店亟需创新适合北京市场的模式。北京受气候和时间因素的影响,便利店要在这方面灵活调整。而北京市场已经达到了便利店的消费能力,消费者不再较真于价格,但对便利店的环境品味、管理服务和商品的新奇特上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也是便利店发展的一个良机。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则指出,北京便利店中的加盟店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远远不及直营店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加盟店的经营效果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整个品牌的印象。

  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人口2213万人,如此计算,北京至少需要7300家便利店。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