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陆羽在其《茶经》中,虽开明宗义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他却把产于巴山峡谷中的茶树奉若神明,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由此可知,四川巴蜀之域应是我国最早进行茶事活动的起始之地了。
四川产茶的记载,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据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因巴人勇锐顽强,迫使纣王军队“前徒倒戈”,为周武王(姬发)灭殷建周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王朝建立之后,巴族被册封为诸侯,爵之以子,其首领称巴子。巴子之国向周王朝缴纳的贡品中即有“茶”。而且巴国境内“园有芳蒻香茗”,香茗即是由人工培育种植的茶树。这说明在当时的巴国,茶树已由野生进化而成人工栽培了,当然,这仅仅是种植茶树的起始阶段。秦灭巴蜀统一四川后,四川的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茶作为巴蜀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也得以扩大和普及。《华阳国志》中则明确记载秦时广汉郡所属的什邡,犍为郡的盐井、南安、武阳“皆出茗茶”,而川西北一带的绵阳、江油、安县、青川、广元、射洪等县,更是巴蜀古老的集中产茶区。在秦朝的郡县体制中,以“茶”命名的“葭萌”(古蜀人称茶也为葭)县,在我国古代的建制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那时流通在世面上的“神泉山团”、“兽目”、“绿昌明”等茶,都是川西北地区所产的名茶。与此同时,川西南的名山县蒙顶山产的蒙顶茶,也出类拔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诗:“琴里知音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表达了他对巴蜀名茶的赞赏和渴望。
到了秦之后的西汉,四川盛产的茶已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西汉宣帝时,蜀郡人王褒写的《僮约》就记载了蜀郡资中人王子渊规定僮奴的任务之一,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武阳即今成都附近的彭山县双江镇。何以命僮奴到武阳买茶呢?大概因那里就是一个闻名于世的茶叶流通市场,为茶向我国南北广大地区的推进开启了源头。晋人葛洪的《搜神记》载: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入武昌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聚茗而去。”引文中的长毛人,实为南方人(那时称南方为蛮荒之地,人为南蛮子)。到了三国,饮茶之风已成为宫中之事,吴君孙皓“暗中给韦曜赐茶”。到了南北朝,茶又大量输入北方。《洛阳伽蓝记》载:王肃自南逃奔北魏,在洛阳不习惯食羊肉及奶酪,仍“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斗”。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明确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作为茶树原产地的巴蜀,饮茶则早在“秦人取蜀之前”应已有之了。
缘于巴蜀茶事活动之盛,饮茶人也随之增多。在四川各地经营“茶粥”的情况,已最先见诸史料。据晋人傅咸的《司隶记》载:“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者(官属执法人)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茶饼)于市。”茶作为饮品直接售卖于市,这个四川的老太婆可谓是有史可查的卖茶第一人了。以茶为题材见诸文学作品,晋人张载的《登成都楼》是为先例。诗中写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这首描写成都人饮茶娱乐的盛况,足可见证巴蜀人在魏晋之时,茶饮已在民间普及了。
基于我国古代的茶事活动始于巴蜀,自古以来,四川的茶事之风,一直引领华夏九州,并最先成为具有巴蜀特色的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它的标志性语言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巴蜀大地“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最具文化标记的是黄炎培先生在民国时写的一首打油诗,形容成都人“一个人无事大街上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泡到晚”。
(赵西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