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城乡合作经济发展论坛暨合作社专家沙龙第六次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合作经济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会者围绕中国合作经济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始终坚持合作制的基本理念,如何更好地深刻认识和把握合作制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历史、理论、实践3个层面,从产业、金融、流通3个视角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总结合作经济的历史,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态势与功效
与会者既认真回顾我国合作经济走过的历史,又科学把握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对合作经济的历史与现实作用形成共识。
杨志海认为,必须从历史角度认识合作经济的作用。建国以来,合作经济为我国国民经济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多种形式的集体、合作经济,在维护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一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经济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繁荣市场,积累资金,扩大出口做出了历史贡献;同时,这种经济形式也有助于安置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重要的社会稳定器。这种经济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改革开放,为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其研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唐宗焜则指出,要总结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发展合作经济的光辉思想,并且解释其现实意义。他指出,刘少奇曾经提出的合作社计划,值得重视与研究。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研究和利用其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王勇认为,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为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创造了最大的法制环境。但是考察这部法律的条文,再回顾中国革命史和经济建设史发现,刘少奇合作社思想中早就有很多这些条文的思想精髓。总结刘少奇合作社思想特别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二次农业合作化,也有助于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刘少奇阐述的合作社的性质、地位,以及提出的坚持群众路线、渐进式、勤俭、依法管理等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作社发展之道。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的把握问题,张晓山认为,《合作社》法的诞生给合作社一个准生证,一个合法身份。从此合作社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能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开展经济活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可以说,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合作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随着国家对重要农产品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从事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起来;利用合作社作为平台进行土地流转;合作社已经开始接手政府职能转换后让出的一部分职能,开始具有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性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 与城市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开始形成;农民的信用合作开始起步。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境分析
张晓山认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的过度干预。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考核晋升机制的影响下,政府对合作社发展的过度干预而不是恰当扶持的弊端很难消除。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定指标、下任务,有的县甚至提出消灭空白村,村村建合作社。第二,农村信用合作的缺失。农村信用合作的缺失是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制约。没有合作金融以及配套的金融政策的支持,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许锦英针对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她指出,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不断涌现的农业新型合作组织,多是经济作物及销售、技术服务类合作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的道德、自然两大风险,但合作生产过程中的计量监察成本依然存在,搭便车与自然灾害的风险依然不可能消除。
廖运凤强调,合作经济在规范化中发展,需要选择发展的模式。她指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合作经济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日韩模式。美国模式的基础是大规模农业和专业化农业,特点是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日韩模式的大部分国情和中国比较相似,它应是以综合社为主体的多种合作社形式并存的合作社发展模式。
郭红东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指出了该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普遍不高,从合作社股金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还存在,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从合作社员人数和分布来看,合作社平均社员人数还不多,跨县和跨省的合作社很少;从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情况看,合作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次数不多,有的甚至没有召开过,成立的机构无作为;从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看,还有很大比例的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设非常滞后,影响了合作社正常工作的开展。从合作社销售产品的渠道看,主要还是批发市场和社员自销是主要销售方式;合作社社长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合作社已经获得的政府支持和期望的支持来看,资金贷款和设施投入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孔祥智在总结了品牌化发展战略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影响力较弱。
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快组织和制度创新,使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与会者着重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优化农村流通体系、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等视角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
韩俊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个人观点。他认为,农业现代化需要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尊重农民的意愿、顺势而为是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合作社要坚持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原则。而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十分重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策略的选择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增加投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以户籍制度创新等为手段,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破题。
业界金融专家从农村金融的视角探讨了合作社创新问题。周立指出,当前农村所需要的,是将农村储蓄留在农村,并且将产业利润与金融利润都留在农村的内生于农村社区的金融安排,外来的金融组织,如果要达到名曰"支农"的目的,只需将资金批发给农村社区合作金融组织即可。只有这样的垂直合作型金融安排,而不是目前的水平竞争型金融安排,才能对缓解农村融资饥渴症,有一定帮助。姜柏林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应该从财产制度上,对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治理结构进行规范,必须从立法、政府扶持等方面采取新举措,通过培育农村社区信用合作组织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促进我国农民合作社经济健康发展。他进一步提出,发展农民信用合作社经济组织,是最适合农民要求的农村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对社区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由此推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财政要倾斜支持,并促进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的(县级)再联合,通过信用工具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和联合。何广文进一步指出,搞金融互助,实际上是将金融资源的支配权还给民众。他也强调指出,利用现有的合作社资源和制度框架,将资金互助与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联手合作,就显得视野更为开阔,具有创新性。
流通专家则从流通视角分析了合作社的创新。洪涛强调,坚持农合联依托供销社起步、供销社借助农合联发展的方针,供销社系统以农合联组建为载体,进一步创新发展新模式,如"新仓经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以"三社一化"(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化)建设为工作着力点,强化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基础和实力。唐伦慧则从农村现代流通业建设角度提出,合作社创新应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连锁企业也可以充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生产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形成连锁企业 + 专业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直接配送到城市超市和大卖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