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3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中关村走回大周村
合作社领办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讲述人: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天意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昭辉

  整  理:本报记者 米雅娜  

  我叫杨昭辉,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天意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4年之前,我在北京市中关村的一家农业网站从事跟农业信息相关的工作,现在我已经辞掉工作扎根于老家大周村,专心做合作社。这几年,合作社发展不错,社员人均收入从入社前的2500元增长到现在的6000元;2007年合作社被安徽省农委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08年,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50家马铃薯高产攻关示范点之一”。但是对我这个领办合作社的人来说,所走的每一步都很艰难。

  弃商从农,缘于“天意”

  我能从中关村转战到大周村,很大部分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我们大周村的村支书,2006年,他们成立了天意蔬菜协会,我父亲任会长,主要是把大家集中起来统一购买农资和销售农产品。其实早在协会刚成立的时候,我父亲他们已经意识到品牌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天意这个名字也不是凭空而来的,里面蕴涵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我们亳州号称中国“药都”,当地的很多植物都是药食两用的,相传东汉时,王莽被汉高祖刘邦追杀,逃到亳州,一路风餐露宿,染上了肠道疾病。没有办法,王莽就随地抓起地里的作物,吃了以后居然医好了他的病,王莽感叹此为“天意”。合作社取名“天意”,寓意我们合作社的产品能够保平安,保健康。有了名字,但是具体怎么推广,大家都不知道。由于我在媒体工作过,他们就请我来帮着建网站、做宣传,慢慢的我觉这是一件有意义又有前途的事情,干脆辞掉了工作留了下来。

  2008年,我们把协会逐步改为合作社,同时在品牌建设上大做文章。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把菜拉到合肥、武汉、郑州等地去推销,也是盲目的找。当时武汉有一个菜市场对我们的蔬菜比较感兴趣,他们说,你们的菜如果能达到山东寿光的标准,我们就用你们的菜,这样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回去后我们就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标准去生产,还采用了分级包装来提高产品的档次。加上价格便宜,因此“天意”这个品牌刚开始市场反映非常好。

  但是时间不长,问题出来了,因为分级包装时,我们根据每位社员的产量把箱子分下去,让他们自己去装箱,有些社员就以次充好,只在上面一层放上光鲜水灵的菜。结果影响很不好,跟我们合作的菜市场说,我们这么信任你们,你们不能这么干。我也想好不容易做出来的牌子,不能就这样砸了。于是大家商量,包装不往下分了,统一进行,并且我们在每个包装箱上除了要印上合作社的联系方式,还要印上温室号码,这样就有了完整的追溯制度,责任到户,我们的品牌、信誉慢慢地就都建立起来了。

  要靠大家的力量推动合作社成长

  总的说来我们合作社发展势头还是很好,产品基本上不愁卖,但是说实在,如果按照严格的合作社法来限定,我们也有很多的不规范和问题。刚开始我们也是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统一销售,回来再返还利润,但是蔬菜的销售有它的特殊性,就是价格的变动性大,很多菜可能刚拉到市场上时卖价很高,但是到下午卖相不好了,就得便宜处理,这样利润有高有低,有些社员很不理解。后来我就想了办法,每次销售都让4个社员代表去,互相监督,这样大家就没话说了。

  还有就是合作社的运转资金也存在问题,对社员来说,在看到、拿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润之前,现金入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合作社的运转得需要费用呀,去参加农产品的展会,给产品做宣传、请专家来讲课等都需要费用。我们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基本就两部分,一个是我们向政府申请一部分补贴,剩下的就得靠合作社的领办者想办法,我自己每年就得从做别的生意里赚的钱里往合作社贴几万块。另外,合作社的贷款也是个大问题,没有资金,规模上不去,没办法发展。我们合作社还好一点,每个社员能顺利从当地农信社得到最高5万的贷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靠着我父亲的声望和名誉。因为我父亲长期以来跟农信社人联系比较多,他本身还是当地农信社的理事,这样有他在担保,大家也都没有发生过到期不还的事情,相对还比较容易。

  这么几年下来,我现在从合作社还赚不到钱,还好我还有别的生意,可以支撑合作社的发展。我觉得,光靠一个纯粹的农民推动合作社太难,真正要办好合作社,还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