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榜 样
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全国劳动模范”风采展示系列报道(上)


  图为吴伟雄理事长(左二)陪同海南省委副书记于迅(右三)到琼中县调研农信社小额信贷支持农民种桑养蚕情况。

  编者按

  人们都说,他们很幸运,能从13亿华夏儿女中脱颖而出,接受“全国劳模”的殊荣。但却鲜有人知道,他们憨厚笑容的背后,曾擦去过多少次汗水和辛劳。若不是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典礼,或许,没有多少人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我们从九位获此殊荣的农村合作金融系统代表中,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获奖者,连续三期展示他们的风采与事迹,力求以媒体特有的方式,邀更多的人,为他们喝彩,邀更多的人,来读懂他们。

  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无穷!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记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宋文瑄

  六年前,他临危受命,带着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和殷殷期望,毅然扛起了率领山东农信走向改革的大旗;

  六年中,他呕心沥血,率领着几万追求卓越的山东农信人,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大潮中乘风破浪;

  六年后,他笑品硕果,承载着几万山东农信人的喜悦之情,步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他就是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宋文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位学者型农村金融企业家,用他的辛劳和智慧,赢得了6万余山东农信员工的爱戴与拥护;同时,以他的儒雅和睿智,得到了全国农信同行的尊敬与赞赏。

 

  世间本没有路,有了拓荒者的开拓,便有了人们脚下的阳光大道。行走在阳光大道上的后来人,可以不知晓脚下曾经的荒芜,但却不能不感念拓荒者曾经的艰辛与付出。 

  履新——拓荒者上路

  2003年6月27日,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的一纸红文,拉开了我国农信社新一轮改革的帷幕。同年8月18日,国务院召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在全国确定了8个省市作为首批改革试点,山东坐上了“头班车”。山东农信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与此同时,与山东农信一起迎来转折的,还有时任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宋文瑄。

  2004年初春的一天,宋文瑄受组织委派,接手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组建工作。面对人生的又一次“大考”,行事果断的宋文瑄没有犹豫,他以共产党员的“服从”,悄然离开位于大明湖畔的山东省政府大院,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赶考”之路,他的职业生涯从此与山东农信融为一体。

  组班子、定人员、建章程……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04年6月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班长”的宋文瑄与省联社领导班子一道,带领全省农信社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宋文瑄将自己的这次履新戏言为“下海”。如今,六年过去了,山东农信社一跃成为驰骋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联合舰队”。在这支联合舰队的“航海日志”上,清晰地记录着宋文瑄这位“掌舵人”的心血和智慧。

  对于有着50多年发展的农信社而言,省联社的出现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对于新生的省联社而言,如何尽快使经营、发展都陷入困境的农信社找到新的航向,同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切,都在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如何使农信社这个人员和网点众多的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高效、规范、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成为摆在宋文瑄和山东省联社其他决策者面前的又一道没有参考答案的考题。

  向来以睿智、多思、善断著称的宋文瑄,针对全省农信社的实际,在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学习之后,系统性地提出了争创一流金融机构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理念,明确了建设地方性、社区性股份合作制零售银行的发展方向,坚持风险防范优先、注重经济效益和持续协调发展三项原则,树立“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加强信用工程、制度规范、电子网络、督查体系、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六大建设,加快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

  “一二三四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组合,而是宋文瑄和他带领的团队,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集思广益、反复锤炼出的改革发展思路。这一彰显智慧的目标思路,为全省农信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明确了方向,推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燃亮了6万多名干部员工心中期待已久的希望之火。

  针对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机制弊端,宋文瑄大胆探索与创新,推出以“管风险、管方向、管制度、管队伍、管自律”为重点的5剂“良方”,丰富省联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内涵。岁月更替。几年来,为使全省农村信用社这支“联合舰队”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扬帆远航,顺利到达“创建一流金融机构”的理想彼岸,宋文瑄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谋改革、建制度、防风险、抓发展,他宵衣旰食,无怨无悔;赴鲁南、到沂蒙、访胶东、走鲁西,他奔波跋涉,不知疲倦。

 

  拓荒之路充满着艰难与坎坷,拓荒者的脚步却没有丝毫的停歇与犹豫。尽管疲惫加身、前路未知,但他的脚步依然坚定向前,因为他知道,他此时的艰难对于后来人来说,将是一片坦途。 

  支农:远行者的牵挂

  作为农民的儿子,宋文瑄在带领山东农信这支“联合舰队”在农村金融市场搏击风浪,逐步走向卓越的时候,他始终心存着对“三农”的无限热爱和牵挂。

  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信社金融杠杆作用,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让农民过上小康日子?这是宋文瑄经常思考的问题。

  2004年盛夏,宋文瑄放下案头的工作,头顶酷暑,抽身来到基层,他叩开员工的心扉,耐心倾听一线的呼声和建议;他进村庄,入农户,与山区农民拉家常,话增收。在鲁西南一村庄,当他目睹村民清贫的生活现状后,他沉思良久:当人类从原始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今天以高科技手段和基地化、产业化为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时,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该为百姓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多一份责任与担当。

  为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农民多年的贷款难问题,宋文瑄审时度势,立足山东农业大省实际,积极完善支农服务体系,努力为“三农”提供深层次、贴近式、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他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提出“跟着农民走,跟上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是山东省农信社解决农民贷款难、提升支农服务水平的创新之举。

  全省农信社统一完善评定程序和操作方法,对评定的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根据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分别核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资金优先安排。截至目前,共评定信用户728.8万户,信用村2.9万个,分别占信用户、信用村总数的37.6%和35.8%。结合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全省农信社积极完善贷款操作流程,全面推广贷款证、贷款上柜台等便民措施,农户可凭贷款证、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就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全省三成以上农民获得过农信社的贷款扶持,山东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新增额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实现了农村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成为全国无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省份。

  小小的、墨绿色的贷款证成为山东农民走向富裕之路的绿色“通行证”,一笔笔贷款,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农民致富的山门,鼓起了庄户人的钱包,成为庄户人新的图腾。随着农信社支农资金的注入,数代贫困如洗的农家小院洒满了阳光,饱经坎坷的老人于人生的暮年之际舒展眉头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厮守家园的农民兄弟终于冲破习俗携手走出家门到大都市去追赶失落的岁月,辍学在家的山里少年重新回到课堂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宋文瑄欣慰地笑了。他动情地对来访者说:“农信社的根在农村,与广大农民有着50多年的鱼水情谊,农民是弱势群体,赚钱不容易,为‘三农’服务,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致富是农信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雨后的彩虹,耀眼地挂在天际,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展示它美丽背后的真理:惟有在大雨倾盆时历经艰难跋涉的人,才能真正读懂雨后彩虹的美丽。 

  蝶变:拓荒者留下的彩虹

  六年,并不算长,在历史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六年,并不算短,领路人宋文瑄从未停歇的脚步,已经带领山东农信走了很远很远。

  宋文瑄率领全省农信6万余名干部员工借改革惠风,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一洗沉淀多年的历史沉疴,如一只破茧而出的彩蝶,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美丽。六年的辛苦拓荒,留下了这样一组亮丽的数字:截至今年5月底,山东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6490亿元,贷款余额达4964亿元,分别是2004年初的3.1倍和2.8倍,是全省第一家存贷款超过1万亿元的金融机构;经营利润从2003年的18亿元提高到2009年末的132亿元,增长6.3倍;六年来,全省农信社共消化各类历史包袱323亿元,历年挂亏的联社从118家减少到2家,挂亏金额从102亿元下降到1.23亿元,累计缴纳各项税金113亿元。

  历史会记住这看似短暂的六年。这是山东农信社发展史上改革力度最大、业务发展最快、经营效益最好的六年;是全省农信社员工自信心空前增强、荣誉感空前提升、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的六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精神状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骄傲和自豪。

  短短六年时间,宋文瑄使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渐入佳境,迎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近年来,山东省联社先后获得改革开放30年山东省优秀企业、山东60年60品牌、新中国60年山东百家领袖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宋文瑄的“孺子牛”奉献精神,赢得了6万余员工的钦佩,得到了农民朋友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他先后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改革之星——影响中国(行业)改革领军人物、2009年度中国十大风云鲁商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4月27日,他光荣地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北京接受表彰归来,宋文瑄默默地将荣誉化作回忆,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忙碌。因为他深知,山东农信通往卓越的路还很长,新的跋涉已经开始。

(孙思磊 王国政)


 

  四次创业 辗转三省 两获全国劳模

  一生离不开一个“农”字

  ——记全国劳动模范、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 

  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吴伟雄总是说,迄今为止,他全部的人生经历都可以用一个 “农”字来概括。他的人生,像一份写满了传奇的简历,其中,包含着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甘当“泥腿子”的人生抉择,“泥腿子”上岸搞起现代出口农业的敢闯敢干,辗转湖北、广东、海南三省,四次创业奋斗的勇气与艰辛,以及两次获得全国劳模的光荣。

  “一个‘农’字,包含了我的全部理想和奋斗,包含了我当一个‘拓荒牛’的全部过程。”吴伟雄如是说。

  白手创业拓荒牛

  海口农工贸(罗牛山)公司的商标是一头埋首向前的“拓荒牛”。吴伟雄说,这是时任海口市委书记陈玉益给罗牛山的题词,这三个字他喜欢,因为“拓荒牛”把他的事业、他的抱负、他的目标、他的气质、他的心愿,都融合其间了。

  他四次创业的传奇经历,为“拓荒牛”精神作了最好的注脚。

  1977年,刚刚入党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吴伟雄回到了他上学前劳动的湖北龙感湖农场,再次成为一个“泥腿子”农民,在偏远的大湖之滨,研发出十几项科研成果,兴办了湖北最大的猪、鸭出口基地,肉鸭出口占全国1/4、占湖北3/4,创建了“全国畜禽养殖最佳企业”。这是吴伟雄第一次创业,养鸭养出了他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方便出口,吴伟雄把猪和鸭搬到深圳养,在建设得热火朝天的特区建立了养殖场和出口基地,成为深圳特区有名的“猪司令”和“鸭司令”——这是他第二次创业。

  1989年,吴伟雄被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深圳吹到了海南岛。他在无人问津的罗牛山农场建设起了海口的“菜篮子”基地和全国第一家菜篮子工程企业股票上市公司,将“百万生猪下海南”的海南传统变为“百万生猪出海南”,成为全省最大的“猪倌”。这是他第三次创业,养猪养出了他的第二个“全国劳动模范”荣誉。

  2007年,已经走上从政之路的海口市副市长吴伟雄,在51岁时再次担当“拓荒牛”角色,担任新组建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肩负起全国资产质量最差、最后一家改制的农信社再次创业的大任——这是吴伟雄的第四次创业。

  每一次重新创业,白手起家之时,吴伟雄都处于前一段事业的高峰时期,但是,面对每一次转折,他都会选择放弃已经拥有的成功。有人说,这是“拓荒牛”才有的憨气、傻劲、牛脾气。

  廿年不改系农情

  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反应,往往是这个人真实的风格和情感。每当农民出现紧急状况,吴伟雄都是直接奔向第一线。

  2008年春节前夕,严重的冰雪灾害侵袭了南国大地,运输困难运价提高,不少瓜菜或被积压在路上,或是在田头烂掉,瓜菜种植户和销售商资金链几近断裂。情况紧急,海南省政府要求金融机构支持,吴伟雄坚决响应。大年三十,吴伟雄带上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拜访瓜菜种植户和经销商,现场办理贷款手续,现场放款。

  仅春节前后,海南省农信社就主动发放贷款3200万元,除一笔50万元产生不良以外,其余全部做到了按时还贷,时限大多都是在两个月内。

  这样的事情,吴伟雄遇到过很多次。

  2004年的一天,时任海口市副市长的吴伟雄在凌晨5点接到了一个菜农的电话,其运菜车在外省发生刮碰被交警扣留,眼看一车瓜菜就要坏掉,菜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吴伟雄接访时留下的电话。吴伟雄挂下电话,马上与海口交警取得联系,以副市长的名义担保接受交警处理,取得对方同意后采取了临时措施处理好此事,减免了菜农的损失,而“副市长千里救菜车”的故事,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大年三十还在工作一线对他也是平常事。罗牛山的老员工都知道,吴伟雄有个坚持多年的规矩:大年三十到养殖场一线“给猪、鸡拜年”。他告诉记者:“过年放假,猪、鸡没人管没人喂,最容易出现掉膘、生病等问题。董事长到一线看看养殖的畜禽,就是提醒员工注意节假日的管护。”

  在外人眼里,吴伟雄的行事风格似乎和一般领导不同。一位多年采访他的记者一语道破天机:“他就是个农民嘛,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农民的传统和特性。早些年,他甚至可以和你一边谈话一边脱鞋。”

  兴农不能没科技

  数次采访吴伟雄,他总是穿着一双黑布鞋,地道的老农模样。但这个农民和一般农民最大的不同,就是重视用科技提升农业产业化。可以说,科技引领了他的每一段事业。

  在网络上搜索吴伟雄的科技成果,可以检索到长长的一串列表。这个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从一头扎进“千湖之省”的大湖深处起,就没有停止过对科技的探索,不少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的成果正是他每一次事业起步的基础。比如在湖北,他研究出的养鸭成套技术推动了大量出口;在海南,他对肉猪和蛋鸡在热带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现代化养殖的探索成果改变了海南的养殖业。

  吴伟雄刚到海南时,因为气候炎热畜禽易中暑生病,业内均认为大规模高密度的猪鸡养殖“不可能”。罗牛山的鸡舍和猪栏最多的一栋装了24台专用电扇,不仅效果不好,且成本倍增。吴伟雄天天蹲在养殖场琢磨,发明了“水帘纵向抽风系统”——对鸡舍和猪栏在高度、方向、门、喂食和清洁系统等细节上进行改造,只需安装4-8台风扇,成本大大降低。由此,海南解决了热带不能大规模高密度养殖蛋鸡和肉猪的问题。

  “兴农不能没科技。”而今,进入高知识高技术的金融行业的吴伟雄对科技更加重视。他提出要科技引领农村金融发展,核心网络系统、大海卡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改变了“老牛拖破车”的现象。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他主持推广的小额信贷海南模式“一小通”,包括了一整套先进的网络支持系统和严密的管理体系,并作为省重点科研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

  农民最讲诚信

  获得一次劳模称号无异于是一辈子的大荣誉,为什么吴伟雄能获两次?为什么他每一次“从头再来”都能成功?有人说,因为他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情感,这引领了他的事业。吴伟雄自己说,干了一辈子农业,对农业规律的认识更深了,对农民的思维更了解了。

  “曾听有银行家说‘什么赚钱干什么’,我看农业不能这么干,因为农业有周期性。”吴伟雄说。2007年下半年,海南香蕉价格因为“毒香蕉”流言降到了最低谷,银行都不愿意给蕉农贷款,他却在农信社大会上让信贷员给蕉农放贷。有人说,“老吴疯了”。一年后香蕉涨价了,农信社和蕉农实现了“双赢”。

  在金融这个新领域,吴伟雄颠覆了不少“传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还得到了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认可。

  “农民的思维跟金融家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吴伟雄说,他刚到农信社就和农民谈心,问他们为什么不还贷款。农民说,贷款的时候往上面跑了10趟才办下来,现在要让信贷员们跑11趟再还钱。

  “让农民多花费的成本,农民都会要回来,这就是过去农信社的贷款收不回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琢磨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来做农村金融。”吴伟雄说,因此,海南省农信社派出了数百名上门服务的小额信贷技术员,并且规定了严格的“三不原则”:不抽农民一根烟,不喝农民一口水,不拿农民一分钱,这才有了海南农民小额贷款98%以上的还款率。

  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在2007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拉钩”,引入格莱珉小额贷款模式的时候,吴伟雄在心里也默默地和海南农民拉了拉钩。

  “农民其实是最讲诚信的。”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里,在人民日报的专题报道中,在各种媒体的版面上,吴伟雄对“农”字的情感凝结为这样的强音。突破“三农”小额贷款的瓶颈,改变海南农村金融的生态,甚至成为全国“三农”小额贷款的典范都源于这样一个朴实而坚定的信念。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因此评价说,海南“尤努斯”渐显轮廓,在海南,他看到了中国“草根金融”的一道曙光。

(钟红涛  彭青林)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