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0年,我们曾一起战斗
曾经的战友送上祝福

  不做同事就做兄弟姐妹

  □ 杨   吉

  恍然十年,周刊已十岁!

  2000年,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媒体市场不断细分,我认为专业媒体一定会是以后媒体的发展趋势,于是我加入了刚刚创刊的《超市周刊》。

  创刊之初,我主要负责广告、发行等经营方面的工作。那时全国连锁行业刚刚兴起,如何让这个行业的企业能够认知这个媒体,并愿意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成为当时《超市周刊》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当时自身条件与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与大家一起开始和大量的连锁超市与设备供应商沟通,帮助他们共同去开发市场、品牌策划,由于没有资源做后盾,当时的经营从一开始就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尽可能地提供更多服务。

  在周刊基本走上正轨的时候,我想到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就离开了周刊,开始了人生的创业历程。得益于连锁媒体经历和感悟,我选择了连锁酒店和连锁餐饮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我经常和周刊的兄弟姐妹们一道去分析每个店面商圈的可行性,探讨品牌的建立与选择。后来创办了“三两三”中式连锁快餐公司,酒店则选择了加盟七天连锁。

  连锁是当前多数创业者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得知《中国连锁》杂志即将创刊,我相信这本杂志会和《超市周刊》一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连锁企业需要品牌,中国连锁行业的发展更需要舆论的支持。

  现在,虽与大家做不了同事,但仍是兄弟姐妹,在此,我献上衷心的祝愿:祝《超市周刊》、《中国连锁》杂志成为连锁人的精神家园,越办越好!

  (2000年加盟《超市周刊》,时任副总经理、广告总监,现任北京康普瑞特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褪去青涩迎向辉煌

  □ 赵   煜

  2003年夏天,周刊三周年专版制作的情景在脑海仍清晰可见;眼下,十周年的庆典不容置疑地挤到面前。

  十年了?十年了!

  8年前,一个青涩的年轻人,误打误撞来到了同样青涩的《超市周刊》。随着时间推移,隐藏心底的小报小编的自卑在周刊的日趋专业下消化;熬夜赶稿做版的疲惫在业内朋友的肯定中驱散。

  再后来,成了旁观者,静静地关注着周刊的人来人往,数次变迁。十年时间,周刊在成长,也有很多跟当年的我一样的年轻人从这里开始放飞梦想。

  打开周刊网站,看着新老同仁的面孔,五味杂陈。感激于自己在这个平台所收获的一切;感动于战友们的矢志不移,从不懈怠;欣慰于周刊同中国连锁业的相伴成长。

  十年风雨,一路走来,周刊不仅是中国连锁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连锁业发展的一个侧影。褪去青涩,留下的是激情飞扬,走向专业,增添的是胸襟和风范。

  十年时间,不算短;塑造一个响亮的媒体品牌,还不够。但是,有着这样一群有梦想、有激情、肯实干的媒体人,我们没理由不相信,周刊的使命在记录、见证不断行进的连锁业中将一步步得到升华。

  有着这样一个专注发展的平台,我们同样没有理由不相信,所有得益于她的朋友们,无论是仍在这里耕耘的战友还是始终关注着她成长的朋友们,都将有灿烂的未来。祝福你,祝福你们,祝福大家。

  (2002年进入《超市周刊》,时任编辑/记者,现任职商务部)


  我创业的启航明灯

  □ 白雪原

  5年前,我进入《超市周刊》,自此,我迈出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步。也就是从《超市周刊》起我开始正式转型,从以前的媒体的经营转向采编工作,我当上了一名在很多人看来都很羡慕的职业——记者。

  自2003年大学毕业,我一直在媒体圈中游走。自认为记者、编辑无非采采写写,可是真正动手写作时才发现原有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还存在很大差距。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到周刊的第二天就赶上出特刊,我的任务是三个版的编辑和一篇稿件的采写。

  编辑工作还算顺手,可是自采稿却让我狼狈不堪。主题:光明重组,我用三天的时间搜集素材、电话采访、写稿。交稿时主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内容与主题偏离,重写!好在有前面的铺垫工作,又经过两天的时间,稿件终于勉强通过。

  在周刊的几年工作中,我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各零售商及零售供货商,目睹了各供货商在与零售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乱收费、乱扣款、拖延账期、促销员问题等等,供应商叫苦连天。   因此,在进入周刊的第二年,周刊创建了供应商专版,专门关注供应商生存状态,报道供应商心声。

  正是有《超市周刊》的这段经历,让我跟零售商业、跟供应商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我在后来创建零供网打下了基础。关注供应商生存状态,搭建供应商与零售商对话交流平台成为零供网的宗旨。5年后,我还是在这个圈子。

  借《超市周刊》创刊十周年之际,我诚挚祝愿:祝老东家越来越好,服务更多的中国零售人!

  (2006年10月进入《超市周刊》,时任记者,现为零供网主编)


  中国行业媒体的大成者

  □ 马光华

  听到《超市周刊》十周年的消息时,有几许惊愕。要不是老友提醒,都忘记了老东家已历经十载,笔耕不辍。

  八年前那个青涩的我,刚刚走出象牙塔,怀揣着对一切的美好憧憬,从这里放飞梦想。在我而言,《超市周刊》就像母亲一样无私的教诲,能让我有了今天的几许成熟。时光荏苒,她却依然执着,为了我们曾经共同的向往。在她面前,每每提及我曾经的离去,都显得多少有些黯然。只有怀念,随着岁月而增长。

  数起来,我也算得上是《超市周刊》的元老了。虽已离去多年,但因为那份情牵梦绕,始终没有停止对老东家的关注。从创业之初,《超市周刊》就把服务连锁行业作为宗旨,与中国连锁业共经风雨,共见彩虹。正是这份持久的坚持和矢志不渝的精神,造就了她今天在中国连锁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锤炼了她坚定执著、始终如一的品格。

  有了这一切,让我不能不相信,通过继续的努力,她将真正成为中国连锁企业成长的助推者,中国连锁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中国行业媒体的大成者。

  “复制成功与财富”。我将一如既往地唠叨着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遥祝超市周刊越来越好!

  (2002年进入《超市周刊》,曾任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中关村环保科技园办公室主任)


  在这里我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

  □ 姜海峰

  2004年6月,我非常有幸地进入到《超市周刊》这个团队中工作。在这里,我迈出了一个新闻记者的第一步。

  至今还记得,报社领导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去北京各家超市调查饮料价格的情况。因为那个夏天特别热,正是饮料销售的旺季。当时,顶着火热的太阳,整整跑了两天。

  在调查时,我拿着本子走在超市饮料区,一边看一边记。超市的工作人员发现我后,立刻过来阻止:“你是对面超市的吧?来我们这里查看价格吧?我们这里不允许记价。”我只能遗憾地离开,感觉备受打击。当去第二家超市遇阻时,我变换了思路,说自己是《超市周刊》的记者,希望她能够配合我的工作。工作人员说:“你赶紧看吧,领导不允许采价。”……

  回到报社后,我写了一篇300字左右的稿子,配上一幅表格,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实际上,我心里一直有疑问:为什么领导让我去超市调查,而不是去网上查呢?那样岂不是又节省时间,效率也高、还不用受累?

  当调查回来后,我明白了做新闻要注重调查,更要尊重事实,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时,做记者也一定要能吃苦、不放弃,在调查、采访遇阻时,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去克服困难。

  这仅仅是我在周刊工作中的一个小事例。同时也明白了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要懂得多少,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陌生的领域、不懂的事情弄明白,然后再去进行采访,这也是作为一个记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现在我已离开了《超市周刊》,并转型为财经记者,也辗转于媒体之间,从《钱经》、《投资者报》到现在的《国际金融周刊》。不过,我依然为曾在《超市周刊》工作而庆幸,为当时在那里所学习到的东西和培养成的品格欣喜,我心中一直充满感激。

  谢谢你,《超市周刊》!

  (2004年6月进入《超市周刊》,时任编辑/记者,现为《国际金融周刊》编辑部主任)


  这里是我梦想的起点

  □ 齐姝燕

  做记者,是父亲没有实现的梦想,一直以来,也成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大三暑假,我作为实习生加入了《超市周刊》。2005年8月8日,第一次走进办公室,我永远都会记得当时的情景,同事们在紧凑的隔断里各自忙碌,大家都很年轻,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让空气里洋溢着活力和友好。

  我记得第一次写人物专访,同事们不仅把自己的采访提纲给我参考,还非常真诚地说:要写出真情实感。直到现在,每次在提笔之前我都会这样提醒自己,而人物专访也成了我当时惟一擅长的……记得无数次,领导把我拉到会议室告诉我该如何理清思路,如何分析问题,这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同事之间无私的帮助和通力协作让我常常感动且感恩,而这份友谊从工作延伸到生活中,越久越醇,无论大家如何各自前行,却从来也没有分开过。

  做记者是份充满创意和挑战的工作。在媒体圈中,常常有人打趣说: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驴用。而做特刊是辛苦中的辛苦,常常会是绞尽脑汁,通宵达旦。

  我常常说,做记者有两件事让我觉得最痛苦,一是经常要被截稿日期追着跑;还有一件就是要不断地修改,稿子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否定中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有一次做特刊,我躺在一堆报纸上被同事叫醒,睁开眼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是睡着了,我在构思!虽然辛苦,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和感受到的,一直受用,不知不觉成为巨大的财富。

  暑假过去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于是我转正了,文章的署名由“实习记者”变成了“记者”。     再后来,在汤森路透,我成为编辑团队惟一一个没有法学背景的成员,是《超市周刊》教会了我如何去快速学习、成长。

  此刻,我正在瑞典的南端,感受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宁静,在沉淀中成长。但是,无论我离开《超市周刊》多久,多远,我都不会忘记,这里是我梦想的起点。

  (2005年8月进入《超市周刊》,时任编辑/记者,现留学于瑞典隆德大学)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