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材稍瘦,脸庞白皙,平时与人说话总是面带笑容。这个“白面书生”,让人很难与“三违克星”、反“三违”铁石心肠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矿安监部采掘主管汪英明。
2007年,他从百善矿调到钱营孜矿安监部担一名普通的安监员。每天下井,都把生产现场当做战场,从不忽视细节。这个习惯和他在百善矿任采区副区长的一次经历有关。那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血淋淋的事故。工作面转运2.8单体支柱,一名矿工在拖运时柱子根部被链板机链条挂住,把开车的跟班队长的脸抵在顶板上,扯掉一块长长的脸皮。看到惨不忍睹的一幕,他十分震惊。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后,他发现:事故出于违章。如果不在运行的链板机上转运单体就不会出事。
从此,超前防范成了汪英明的工作习惯。一次,汪英明到掌子面进行检查,发现现场多棵柱的初撑力不足,面前端面距多处超规定,没及时挂梁维护,看到这种情况,他立即责令停止工作,马上整改。跟班组长是他的好朋友,见是汪英明就说:“你太没有兄弟们感情了吧,怎么拿弟兄开刀”。汪英明说:“整改后再生产,这和兄弟们的感情是两码事。再说与安全比,人情、面子什么事都是次要的,我不能拿着职工的生命安全当儿戏”! 隐患整改了。此后,朋友与他感情也疏远了。
想到朋友的远离,汪英明心里总是酸酸的:事故避免了,这是为工友好呀!你为什么还埋怨我呢?
在日常管理中,汪英明坚持以“三不、三盲和两重点”的方法开展安全稽查活动,即不分时间、不打招呼、不分地点,紧盯盲时、盲区、盲点,对重点地段、重点部位进行安全检查。他还经常采取“回马枪”的方式,防止不安全行为的再出现。
一次,他到一个掘进头检查时,发现一名职工光着上身干活,还把自救器放在一边。汪英明走上前去对他说:“如果上面掉一块小矸石,就会划破你的皮肤;自救器不带在身上,如果出了事故,手忙脚乱的时候很难找到,这都是对自己的安全不负责的表现。”看到这位职工去穿衣服带自救器,汪英明就走了。过了20分钟左右,汪英明还是不放心,又返回来了,发现那名工人仍是光着上身,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汪英明给予了他严重处罚。
在安监处,汪英明抓“三违”人员最多,得罪的人也最多。一次,他和妻子购物,突然一辆摩托从他身边急驶而过。车上潇洒大笑的,正是被他抓过的“三违”人员。为此,妻子劝他抓“三违”不要太死心眼,不能不要命来抓工作。他回答:“咱这栋楼的小黄,不就是因为自己违章而造成妻离子散吗?我抓的‘三违’人员中,有的不理解,但大多数经过教育后,对我的做法都很赞同。”他就是这样,宁愿听人骂声,也不愿听人哭声。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些平时“老好人”的同志也转变了观念,主动抓安全了,有效遏制了“三违”现象的发生,使全矿“三违”人员一年比一年少,矿井安全形势也越来越好。几年来,汪英明多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成为维护矿山安全的捍卫者。
(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