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0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0中国粮食丰收成定局


  焦点

  秋粮预计将再获丰收

  近日从农业部获悉,我国秋粮收获已全面展开。从各地情况看,今年秋粮生产呈面积增加、单产提高的趋势,预计全国秋粮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大部分地区长势好于上年,产量有望再获好收成。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国已收获秋粮作物3.86亿亩,完成应收面积的33.3%。分作物看,中稻和一季稻已收1.3亿亩,完成近半;玉米已收1.4亿亩,完成28.5%;大豆已收6070万亩,完成46.5%。分区域看,重庆、四川收获过七成,湖北、贵州收获过六成,河南收获近六成,云南、黑龙江收获过四成,湖南、内蒙古收获过三成,广西、安徽、甘肃收获过两成。

  特写

  多打一斤是一斤

  8月25日,辽宁省铁岭县凡河镇新兴堡村村民赵菊高兴地说:“县农业中心的佟技术员经常来指导,教我们什么时间打什么药施什么肥,并给我们带来了药和肥。前几天我们喷施了‘稻瘟灵’与‘喷施宝’,现在看长势很好,亩产虽赶不上去年,但减产也不会很多。真得感谢技术员。”

  佟立国包扶了16户农民的生产指导,他说:“我干了20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今年是受灾最重的一次。我包扶的农户中有几户受灾就比较重,我想尽可能帮农民挽回损失,多打一斤是一斤,发挥我们科技人员的作用。我们进村入户发放水稻技术‘明白纸’,主要是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与施肥促早熟。”

  据悉,今年铁岭市遭受了3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全市8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遭灾。为有效应对洪涝灾害,铁岭市成立“抗灾夺丰收科技特派服务团”,进村入户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分产业技术指导。每名科技人员一般包扶10户科技示范户。

  背景

  7年来我国首遇夏粮减产

  去冬今春以来,中国不少地区都遭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比上年减少39万吨,减幅为0.3%,这是7年来我国首遇夏粮减产。

  统计数据显示,华北、黄淮地区的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和湖北等夏粮主产区增产111万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两省因灾减产169万吨。

  统计局分析,尽管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继续稳步提高,比上年增长0.1%,但单产比上年减少了0.4%,因单产下降减产粮食56万吨。

  这是我国七年来首次夏粮减产。在此之前,夏粮总产量从2003年的9622万吨,增至2009年的12349万吨,连续6年上涨。其中,过去两年的年增幅均在2%以上。

  我国全年粮食分为三季,即夏粮、早稻、秋粮。为确保秋粮丰收,8月1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公布中央财政将共安排11亿元资金,对南方主产区7300万亩双季晚稻和东北地区6000万亩粳稻实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支持灾区秋粮生产。

  众所周知,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今年全国秋粮面积11.49亿亩,上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能否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取决于秋粮。

  编后

  好收成来之不易

  今年的粮食生产是在气候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展开的。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基层指导农业抗灾和粮食生产,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及时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明确继续实施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提前预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这些政策措施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有力调动了地方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积极配合协作,狠抓措施落实,及时调整技术路线,大力推进科学抗灾,强化指导服务,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作用,使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在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情况下,抗灾力度超乎寻常,取得的成效超过预期,好收成确实来之不易。

  (本报综合报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