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江西省九江县近300名学生通过农信社“助学贷款”的帮组,满怀憧憬地跨进了大学校门,进入了学习的理想殿堂。
易超是江西省九江县的一名贫困生,今年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江西师大英语系。在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全家喜忧参半,喜的是小易终于金榜题名,然而,更让全家忧心的是学费毫无着落……
当全家人为凑足学费苦恼不已时,九江县联社了解到他的情况,主动协助他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的问题解决了,解开了全家人心中的一道沉重的枷锁。当易超热情满怀的跨进大学校门时,觉得自己有了改变命运的力量。
巧接“烫手山芋”
助学贷款业务自开办以来,一直是“四大商业银行”的专利,但在发放中却出现了银行不愿放贷、学校不愿担保、学生不及时还贷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么一个“烫手山芋”,许多商业银行都畏惧不前。
被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称为地方最大民生银行的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勇担社会责任,主动为政府分忧,为民众解难,巧手接了这块“烫手山芋”。6年以来,江西省农信社以17%的市场份额的资金发放了60%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共发放助学贷款4.3亿元,先后资助1.5万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此举受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的一致好评。
九江县是陶渊明的故里,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浓厚。每年有近3000名学生考进高等学府,但每年却有几百名贫困学子因为无法凑足学费而面临失学,助学贷款成为寒门学子圆大学梦的希望。九江县联社在发放助学贷款调查过程中,发现国家助学贷款成为“烫手山芋”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银行对无担保(信用)助学贷款还贷信心不足,认为高校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担心贷款人不会主动及时还款;银行催还贷款既难又烦,因此积极性不高。
其次,银行、学校、学生三方缺乏有效的沟通,相互之间没有信任感,造成银行不敢贷、学生不敢借、学校不敢保。
此外,一些家长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完全的国家资助款,带有“赠予”性,造成毕业后不及时还贷甚至不还贷的局面。
“烫手山芋”成佳肴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九江县联社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法,让“烫山芋”美味而不烫口。
为了让广大学生、家长准确地了解助学贷款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敢借”。该联社通过发宣传单、贴海报的形式,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工具,正面宣传助学贷款的资助性质和优惠政策,让大家认识到助学贷款是保障公民获得公平、公正教育机会的社会保障机制。
面对大学生、家长“不敢贷”的问题,该联社充分发挥信用社“贴近农户、贴近社区、网点多、机制活”的优势,抓住小额农贷评级授信工作契机,详细掌握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职业、父母社会信誉、学生人品等一手资料,做到贷前心中有数,及时掌握学生毕业后工作状况、经济状况、还款意愿等风险控制点,做好实贷后检查服务。
为了加强与学校的协调合作,该联社一方面主动加强与毕业班的联系,按乡镇统计贫困学子人数并建立附表,将附表分发到相应的信用社,要求信用社在9月开学前及时做好贫困学子的摸底工作,对有信贷需求的学生做好贷前调查;另一方面主动加强与有信贷关系的学子所属高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情况、就业情况,做好贷后检查工作,使各高校“愿保”。
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审批周期长一直是助学贷款工作中突出的问题。为了更方便、快速地办理助学贷款,九江县联社将助学贷款业务集中到县城沙河信用社,集中各种资源,把助学贷款这项民心工程做实、做好、做优。
九江县岷山乡通田村学生熊骄,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昌大学,可熊骄的父母在家务农,难以支持昂贵的学费,她因筹集不到学费而面临辍学。后来,她在九江县联社成功地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顺利地进入了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现就职于广东一电子集团公司担任工程管理人员。毕业后拿到第一份工资,她便主动联系九江县联社,归还其本人的助学贷款。
截至8月底,九江县联社到期助学贷款417.28万元,收回402.28万元,收回率96.40%,实现了履行社会责任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使助学贷款这“烫手山芋”真正成为寒门学子求学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