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茶叶品牌,地方政府需11问(上)

谢付亮

  中国茶叶品牌的顺利崛起,既包括地方茶叶公共品牌的崛起,也包括茶叶企业品牌的崛起,还包括茶叶经销商的大规模崛起,而在这三个方面,尤其是前两个方面,地方政府都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基于对中国产茶区及茶叶终端等方面的系统调研,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塑造茶叶品牌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关注下面提出的11个问题。

  第1问:纵观历史,茶叶为什么会出名?

  品牌必须出名,最好能在目标受众群中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否则,品牌就很难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很多企业在做广告、请明星,大张旗鼓搞宣传。历史上的很多名茶都没做过广告,这个问题值得地方政府深入思考。

  尽管现在的品牌传播环境和传播工具都变了,但是,必须注意到,人性始终没有改变:经济性始终是人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要弄清楚茶叶为什么出名,地方政府就要放下之前的固有思维,重新系统地来思考茶叶品牌出名的真正原因、运作规则和操作策略。

  第2问:品牌定位是否“锋利”?

  茶叶品牌要有明确而又“锋利”的定位,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邯郸学步,地方政府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做好市场调研,明确茶叶品牌的定位。而且,尽管今天的市场环境复杂,但地方政府做出的品牌定位不能复杂,一定要简洁明了,一定要给消费者明明白白的利益联想,或者说能够切切实实地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利益。

  当然,这个利益,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利益,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利益,关键是利益要明显,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简言之就是要“锋利”,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例如,安吉白茶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这个定位称得上“锋利”。

  此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普洱茶的发展历程值得大家认真借鉴和反思。地方政府做茶叶品牌的时候,既不能低估消费者的理性分析能力,也不能只顾理性分析,而忘记加入适量的情感因素,二者一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1+1>2”的效果。

  第3问:茶叶区域品牌与茶叶企业品牌是否有机结合?

  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某个企业的茶叶品牌,而不是某一区域的茶叶公共品牌。所以,笔者认为,地方政府一定要在运作茶叶公共品牌的同时,充分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运用合适的品牌策略,一步步做好茶叶企业品牌。

  只有两类品牌都强大了,一个地方的茶叶品牌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拥有稳定而持久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安吉白茶行业的世外茗源在进行一系列品牌运作的时候,既成功推广了世外茗源品质卓越的茶企品牌形象,又有效推广了安吉白茶茶中新贵的公共品牌形象。

  第4问:有没有跳出茶做茶,多角度带动地方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茶叶既是一种魅力产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传播媒介,要传达出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及风土人情。例如,很多地方都将茶叶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传播区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一方人民发家致富。

  但是,旅游规划既要立足茶叶,又要跳出茶叶,必须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创造别具一格的体验经济,形成区域独一无二的差异化,而不能仅限于生态、绿色。否则,千人一面的旅游无法聚集人气、孕育财气,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第5问:到底谁去做市场调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场调研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人员一定要亲临第一线,翻山越岭,深入实地,挖掘各种茶叶背后的特点和卖点,踏踏实实地做好市场调研,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及种种个性生动表现出来,而不是组织一批人员,安排他人去做市场调研,而后咀嚼“第二手资料”。

  而且,目前情况下塑造茶叶品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的不是年年增长的茶园面积,不是越来越高的茶叶产量,也不是一串又一串的定量数据,更不是一堆又一堆的纸上谈兵,而是一系列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定性分析。然后,地方政府再依据一系列的定性分析,去做好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等系列的品牌规划工作。

  第6问:做品牌究竟要花多少钱?

  做品牌不是金钱的比拼,智慧的作用大过金钱的作用,对于茶叶品牌更是如此,地方政府的相关决策者要学会“一分钱做品牌”的理念和策略,不断投入,持之以恒,以超低成本塑造强势的茶叶品牌。

  但是,很多人都习惯了看表象,因循守旧,都不愿意动脑筋,开拓创新。所以,不动脑子,就用票子;不做大创新,就要花大钱;不掏脑袋,就掏口袋。读者可以参考拙作《不花钱,茶叶品牌能否做宣传?》及相关的品牌宣传策略文章,我在文中有比较详细的分析。此外,《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一书中的品牌运作思想也可以借鉴。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