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0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剂化解不良贷款的好方
荆绍仁 王伟

  为确保新增贷款的质量,必须保证放得出,收得回,无风险。这是控制不良贷款发生的关键,如果堵不住这个“口子”,农村信用社就会走向下坡路。因此,农信社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坚持科学发展。农信社要真正成为法人结构合理,产权明晰、管理机制健全的企业。必须继续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在体制上为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提供保障。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改变增长方式,坚持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发展,夯实基础,稳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依法经营,坚决把好贷款准入关。认真落实金融法规和信贷制度,按照规定流程审贷、批贷和办贷,坚决杜绝乱贷款的问题。信贷员只有清白放贷,才能大胆收贷。以信誉度、抵押财产情况、项目风险力、偿还贷款能力为依据进行放贷。除小额信用放款外,一律实行担保抵押贷款,杜绝发放无偿还保障的贷款。把不良贷款现象消灭在襁褓中。

  第三,加强对贷款的监督管理。信贷、稽核、纪检和人事管理部门要跟踪对贷款发放和收回的管理,准确、及时做出处置。按月进行考核,对涉及贷款到期没有收回的高管和信贷人员,及时下达警示通知书,要求限期收回,否则免除职务或解除劳动合同。真正把不良贷款的清收任务与职务和职业挂钩,形成“不良贷款上去,领导职务下去”和“不良贷款损失增加,责任职工就回家”的局面,加大对违规违法贷款的打击力度,坚决惩处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责任人员。

  第四,到期贷款必须到期“归零”,全额收回,不许出现新的逾期。贷款到期是最佳的清收时间,必须履行贷款合同约期,采取措施坚决收回。要堵住不合理的展期,不能展来展去形成不良贷款。要杜绝转贷方法处理到期贷款,不能转来转去,转成不良贷款。以贷转贷会把债务转乱,把信誉转没,把风险转大,得不偿失。

  第五,落实贷款清收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贷款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可将不良贷款分为客观责任贷款和个人责任贷款,按不同情形和不同性质区别追究责任。每笔贷款必须明确第一责任人,尤其是集体决策的贷款更要明确第一责任人。防止出现“是大家的责任,就都没责任”的问题,只有责任到位,才能追究到位。

  第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信贷人员素质教育,提升信贷人的责任感、事业心,加强业务水平。其次,要抓好思想教育和开展业务培训,解决员工信心不足、不作为等问题;定期举办信贷人员培训班,普及信贷政策和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聘任上岗。最后,可对信贷人员实行等级管理。按完成指标情况对信贷员定级,不同级别不同待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七,取得政府支持,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信用环境的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2003年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农村信用社归“地方政府负责”,农信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当地政府反映不良贷款情况,引起重视并帮助解决困难。当地政府利用行政干预等有效手段,最大限度来支持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各级执法部门应加大对逃、废、赖债企业和个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对已形成的重大不良贷款项目,政府部门可通过相关政策,尽量弥补信用社的信贷损失。农信部门则可利用媒体、会议等形式倡导诚实守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利于更好地清收不良贷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