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然而,农村支付结算改革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步伐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诊脉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发育不良的现象既有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民、金融机构、社会等方面积极性不高的主观原因;还有支付结算方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等其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银行卡市场发展欠佳。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长期不具备发卡条件,农村信用社的电子支付功能和银行卡业务严重受到制约;农民使用银行卡的意识不强。对于习惯了存折存款、现金结算的农民来讲,能够自觉主动使用银行卡的农民并不多见;金融机构投资的动力不足。在农村银行卡用户较少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布放自助机具和收单机具普遍存在投入大、产出小、管理难的问题;发展特约商户的难度较大。由于农村经济普遍欠发达,商户具有数量多、规模小、流动性大等特点,不具备布放POS机具的条件。
六剂良方医治症结
导致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靠市场“无形之手”来配置资源显然是不现实的。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有形之手”,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中来 。
第一,加快收单市场建设步伐,积极营造银行卡用卡环境。收单市场是发生支付结算行为的重要领域,应根据收单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支付结算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商户的发展工作:集贸市场、农畜产品销售企业、农村大型批发等较成熟的商户;深度挖掘扣率较高的零售业商户;以及努力拓展居民服务与商业服务这两类商户。
第二,加大自助机具布放力度,积极营造银行卡自助服务环境。ATM等自助机具的功能在于分流柜面客户,方便客户存取小额现金,并可从跨行刷卡交易中获得手续费收入。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应从以下几个领域占领自助机具布放市场:市辖区机构应大力拓展离行式自助银行市场,着力打造自助银行精品网点;逐步布放随行式自动柜员机收单机具;整合网点布局,加强布放密度。
第三,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应用步伐,积极拓展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渠道。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在稳定和争揽优质客户、分流柜面压力、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其次,应加快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积极研究推动手机支付结算、网上支付结算和自动柜员机转账缴费等支付结算业务创新。推广符合广大农村、农民特点的电子支付结算产品。
此外,加强产品安全管控,对支付结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交易的合法性等制订完备的业务技术保障机制,使客户敢于尝试、放心应用新型电子支付结算工具,使新型电子支付结算工具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又一利润增长点。
第四,创新农村便民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上门流动银行服务。从农村服务半径大、交通成本高、服务不到位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定点定时流动银行服务,切实降低农民办理业务的成本,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如开展柜面流动服务,采取柜员和POS结合的流动服务方式;开展上门办贷流动服务,对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采取信贷人员上门办理贷款手续的方式,有利于降低农民借款成本,提高贷款的透明度。
第五,加大政府财政资助力度,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改善支付结算环境的积极性。一则可根据不同地域制定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政策;二则可适当降低农村使用自助机具的通讯费用和刷卡手续费。
第六,加强普及金融知识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改善,依赖于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社会各界做出的互动,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普及金融知识的营销宣传工作。金融机构要改变过去单一发放宣传品的做法,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切实搞好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当前,要针对农民用卡安全意识不强的实际,重点要突出存款实名制和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特别是要做好防止密码泄露的风险提示。
二是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普及金融知识工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事,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利用一切机会,在农村广泛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工作,逐步培养农民的电子货币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以促进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