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读完大学,丁凤艳就参加了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招考,并被分配到清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
3年后,坐在办公室里回想起当初第一次来到清水河县城时的心境,丁凤艳抿着嘴低头笑:“看到这里这么落后,真的挺惊讶的。”
从她背后的窗户望出去,是县城唯一的一条街道,坑洼而泥泞,狭路相逢等待错车的司机开着高音喇叭,鸣笛声此起彼伏;街对面的土崖上,是大大小小的窑洞组成的村落,孩子们成群结伙地在家门通向街道的土坡上奔上奔下。
惊讶归惊讶,丁凤艳这个从赤峰城里来的大学生留了下来,并且干得还很起劲——在科技信息部不仅任科员,还兼任会计一职,每月能拿4千多元。丁凤艳指着坐在她身边的赵永在说:“他干得更好。”
让年轻人上
赵永在和丁凤艳同是2008年本科毕业,同时考到了清水河农信联社。在营业部当了两个月的柜员、在五良太乡信用社做了6个月的信贷员之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赵永在回到了联社机关。现在,这个1985年出生的小伙子已经当上了清水河联社信贷资产管理部的副经理。
2008年这一批来到清水河联社的5名大学生中,有两人担任了联社的中层领导。但在整个内蒙古,他们并不是最早加入农信的大学生。
针对农信社人员“老化严重、知识不够、专业人才少”的情况,从2006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联社在选人用人制度上启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解决人员老化严重的问题时,内蒙古农信首先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优秀的年轻人才,将新鲜血液输入农信队伍,在基层锻炼后送上重要岗位。
同时,在旗县领导班子的调整上,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对部分年龄偏大的老同志进行合理妥善安排;对一地任职年限较长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异地交流;对年轻的优秀干部提拔使用,重点培养。三年来共计调整配备高管人员445人,全区95%的旗县联社高管人员进行了调整或交流。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平均年龄从45.3岁降到43.2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0.9%,比2006年增长了30.7个百分点。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增强,精神面貌普遍好转,工作热情高涨。
让专业的人上
来到农信社将近两年的时间,何殿源一直保持着这种工作热情:加班加点进行信贷系统的开发、软件的运行维护……迄今为止,共有32个系统经他之手得以开发应用。出生于1976年的何殿源现任内蒙古农村信用联社科技信息部副部长,他也是自治区联社里最年轻的部长。
2009年6月,当时在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工作的何殿源在内蒙古人才网上看到了内蒙古农信的招考信息,他决定一试。由于报考的是中层岗位,考试的严格程度大大超乎了他的想象:“中途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和高考一样严格。”
内蒙古联社在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选配上,为改变过去论资排辈和保守封闭的传统用人方式,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干部竞聘。此举拓宽了进人渠道,引进了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招考先后委托内蒙古自治区人事考试中心、组织部考评中心、投资咨询公司等专业招聘机构为自治区联社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和中层管理干部近20人;为全区农村信用社面向社会三年三次公开招聘员工700多人。通过公开招聘和干部竞聘,干部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增强,过去的等、靠思想明显转变,干事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让实干的人上
“做喜欢的工作,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是内蒙古农村信用联社业务发展部副部长卢晓青在工作中的座右铭。这位1993年就走进信合系统的老信合人曾在出纳、会计、微机操作等各种岗位上任职。事实上,直到2009年通过内部选拔考试担任自治区联社部长助理一职前,卢晓青的人事关系还都一直在基层。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卢晓青担任部长助理不足半年,就被提拔为业务发展部副部长。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理事长于学忠说:“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再造是最关键的。”
几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联社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将干部换届、任职考核与日常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不断扩大民主,强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结合履职考核,在民主推荐和重点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和定向培养。一大批如卢晓青一样的实干者走上了重要的岗位,展示自己的才能。
对于内蒙农信团队近年来的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理事长于学忠最常使用的描述是“脱胎换骨”。
囿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曾经的农村信用社是一个“土围子”、“土钱庄”。而现在,通过公开招聘、破格提拔、竞争上岗、同工同酬等一系列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措施,一支由信合精兵组成的“正规军”已经成长起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鏖战出崭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