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梧桐引凤凰
走进河北灵寿职教中心,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里宽敞整洁的办学环境。
灵寿县职教中心创办于1995年,地处石家庄市灵寿县城人民路西段。是一所多种类、多元化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石家庄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省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学校领导不等、不靠,勇于创新,以顽强的创业精神把不可思议和不可能变为现实,因地制宜办教育,面向社会输栋梁。
如今,校园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实验实训楼2座。现有3370名在校生,196名教职工,专任教师157人。真可谓闻名遐迩,桃李争辉。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培养市场化运作所需人才
“三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我国农业的发展与强盛呼唤着数以千万计的现代新型农民出现。对目前中国农村科技创业人才进行培训是培养现代农民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
灵寿县职教中心在专业设置上做到贴近产业办专业。开设了畜牧兽医、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烹饪、旅游、财会、汽修、计算机等专业,同时还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2009年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工程”中,增设了现代养殖技术、现代种植技术两个专业。至今,已形成了以畜牧兽医、机械加工、电子电工为骨干专业,以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同时落实“送教下乡”、“双带工程”的实施,在灵寿掀起了农民争学技术、走致富路的热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校长董二林对记者说:学校明年要继续加大挖掘本地的企业(如城东工业区)资源,加大力度与其合作,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我们不等、不靠,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职教特色,紧贴农村特色办学。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十二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比较繁重,我们任重而道远。
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灵寿县近80%是农村人口,且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主要是家庭小作坊作业,近70%的农户因为缺少技术而经常亏本。经过周密调研,职教中心专门开设了养殖技术、种植技术两个专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灵寿县职教中心属于省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校长董二林说,每当看到许许多多的农民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情景,看到他们充满强烈求知欲的眼神,他就更加下定决心为周边的村民们做好培训,让大家都掌握一门技术,更新观念,去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民,更好地为老区建设服务。他在新生入学大会上讲,学校要争取做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要做事,先做人”。
如今灵寿县经过培训的农民,怀揣着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新视野,迈开脚步,稳步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把荒山、荒坡变成中药材野生区,把养猪、种植蘑菇的弱项变为得心应手的强项。课堂上有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田间地头有农业专家的亲临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办学模式,走出校园办职教,贴近“三农”育人才,学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让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灵寿县职教中心在办学中将教育转化为生产力,使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催化剂。
几年来,灵寿县职教中心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生产技术人才。其中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石家庄日报、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职业教育的经验。2009年,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等九大媒体还专门报道了灵寿县职教中心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培养情况。灵寿县职教中心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职教发展模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