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劳动社会保障厅给全区12个盟市下达了任务指标。其中,包头市的任务最多。
但是,包头市就业局项目办主任林忠杰却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压力。在他看来,任务下得多,是出于自治区领导对包头市一直以来工作的肯定和鞭策。同时,他也对今年圆满完成任务信心满满。因为——
“银行配合得好嘛!”林忠杰朗声说道,“特别是包头南郊联社。”
包头南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包头市第一家开办创业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林忠杰认为,包头南郊联社自领导层到一线员工,对创业贷款“支持创业、实现共赢”的理念理解深刻。
自2003年首次开办创业贷款业务至今,包头南郊联社目前的各类创业贷款余额达1.33亿元,在全市同类贷款业务中占比达40%。
“南郊联社不仅放款速度快,而且每到年底,还会为来年的创业贷款项目预留出相应的规模。”林忠杰谈到与南郊联社的合作,颇感愉快。
“这些年来南郊联社发放的贷款充分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林忠杰心里的账本清清楚楚,“直接支持的创业人数有6600人,这些人带动的就业人数可达2.4万之多。”
长期与创业者打交道,林忠杰对创业感触颇深:“创业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创业之路少有晴空,尽是风雨。”
扶君上马奔前程
王璐,一个出生于1984年的小姑娘,现在已经雇用了5名员工,当上了老板。
4年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王璐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把与男友结婚的钱全部用光后,创业大计依然一筹莫展。
其实,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她在包头市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困难。“我当时已经和一所公立幼儿园达成工作意向了,还带编制呢,”王璐说,“可我就是特别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幼儿园。而且我在学校学的专业就是婴幼儿早期教育,我也想把自己的专业见解和理念应用于实践。”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像王璐这样一个刚刚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小姑娘。
在强烈的创业意愿的推动下,王璐找到了包头市就业局。在就业局经过一系列培训后,王璐在南郊联社拿到了第一笔5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
整个贷款过程没让王璐操一点心:“上午我到信用社签了字,下午就放款了。贷款办得特别快,特别利索。”
最初,王璐的早教中心只有十几个会员,现在,已经有将近400个孩子,当初的创业理想终于成了现实。而她在信用社的贷款额度也提升到了8万元。
“创业真不是那么简单的,”王璐年轻的面庞上却是一副干练、沉稳的表情,“资金总是可钉可铆,毫无富余。南郊联社的贷款为我开启了通往创业的门。”
拨云见日化晴空
“5万块钱对人家大企业来说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对我来说却是大事,真是大事。”米佳一副标准的女强人装束:栗色短发,精心修饰的妆容,中国红的短款皮衣,黑丝袜配黑色短靴。干练的米佳一见面就直奔主题,表达着她对包头南郊联社给予她贷款支持的谢意。
但凡成功人士,总会有一段坎坷的过往。米佳也不例外。
1997年,年仅24岁的工人米佳下岗了。
年轻失业,注定了米佳的漂泊。在此后的11年中,米佳一直在全国各地打零工——卖过服装,当过餐厅服务生,在酒店做过前厅经理。
而今天,米佳的名片上印的头衔是:内蒙古牧马人保健酒业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经理。
“2008年,我靠打工攒了12万块钱,想做保健酒的生意,”米佳说,“但是要开店面做销售,资金还是不够用。”
妇联帮米佳在包头南郊联社争取到了申请下岗再就业贷款的机会。
“第一笔给我贷了5万元。”米佳回忆当时的情形:“我拿到这笔钱,马上赶赴山东郓城,定制了4000套保健酒的包装,这就算开工了。”
摸准了行情,米佳的保健酒生意越做越大。在她的销售团队里,15名员工全部是下岗女工,一年仅营业额就可达300万元。
“我们下岗人员,特别还是女工,没有一技之长。要想干点什么,真是特别不容易。”米佳说,“现在我闯出来了,但不会忘记当初信用社给我的支持。”她笑着转过身对着给她贷款的包头南郊联社飞鹿信用社主任冯鸿平:“今年还有什么新项目可以让我们合作么?”
创业路上,风雨和泥泞如影随形,能够穿越艰辛抵达彼岸的成功者总是少数。
特别是对于如王璐般的社会新人,对于米佳般的下岗人员,或是对于其他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创业更是异常艰难。
风雨常在,但包头南郊农村信用联社的创业贷款如一叶方舟,承载着弱势群体的创业梦。有此保障,大胆前行,请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天空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