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月前的“总理讲话”到各地方纷纷表态对“实名制进行调研”,从《人民日报》高调撰文到7部门打击购物卡腐败的“信誓旦旦”,令人尴尬的是,购物卡实名制还是面临着“习惯性流产”的危险。为此,本刊记者对全国主要百货和超市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办理购物卡时的返现率、手续费、使用年限等,调查结果详见B3版。
——编者
全国的商业企业购物卡年销售累计到底能达到多少?
对于这个谜题,恐怕目前还无人能解。不过记者的调查显示,购物卡销售基本能占到企业年销售额的20%左右,那这样算下来的话,整个市场的交易规模至少已达到上万亿。
从产生到发展,购物卡这一路走来,经历过各种“封杀”和劫难,却仍然大行其道。没有人能料想,一张小小的卡片,背后却往往上演着逃税、受贿等惊险刺激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则是利益主体的见缝插针、监管部门的半推半就,政策法规的隔靴搔痒、灰色链条的稳如磐石……
“购物卡实名制”的呼声风声四起,防腐制贪,规范市场,实名制似乎一夜间成为了这场革命的必经之路。
但这场革命的前景却并不乐观。
外冷内热的购物卡
5月10日,上午11:00,北京西四环南路资和信百货8层。
这里是办理资和信商通卡的服务大厅,放眼望去,21个服务窗口内的工作人员忙得连上厕所也得跑着去,虽然是工作日,厅内椅子上仍然坐满了等着办卡的人,他们同在银行办理业务一样,也需要排号等候。
而这,只是这个办卡大厅平日的一个缩影,到了周六日,这里更是人山人海。
前台接受咨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这里办卡(指商通卡)的人,大部分都用于送礼,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办卡场面更是火爆,而且办卡金额和数量也比平时多。”在咨询台上面贴着办卡细则:卡额从100元到5000元,办卡手续费的收取方式为:500元以下收取15元,500元以上按3%收取,而且只能由现金或者转账支票的方式支付,不支持银行卡刷卡。
在咨询台旁边的广告板上,也有商通卡使用范围的广告,其消费范围包括北京市的各大百货商场、超市、家居建材中心、洗衣店、美容美发店、药店等,此外,今年商通卡又开辟了新的市场——东北三省。
对于前来咨询的办卡者,上述工作人员显得并不热情,甚至有些冷漠。与之相比,京客隆的态度则让人感到“热乎”了很多。
位于北京南三环附近的一个京客隆超市店长极力怂恿记者办理他们的购物卡,并告诉记者,其购物卡额度从100元到2000元不等,办卡不需要手续费,而且总额在20000元以上还可以返还750元的购物卡。为了使记者信服,这位店长向记者透露,每年京客隆的发卡量高达5000万张,而且多为大面值,而办卡者大多是有钱的公司、企业。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商通卡和京客隆的购物卡属于不同种类的两种卡。前者是开放式的,又叫联名卡,由专业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可以在众多加盟的特约商户中支付使用;后者属于封闭式的,一般是商业主体自行发售的卡,使用范围也仅限于本商业主体,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连锁百货、超市等都拥有这样的购物卡。
据记者针对全国20多家百货和超市企业的调查结果,封闭式的购物卡在办理时大多不需要手续费,这个比率高达85.7%,而且几乎都有价值不等的返点,一万元以上返点在1%及以上的企业占比达77.4%,有的企业还会根据客户办理的金额数灵活变动返现率。
公开的秘密
在北京公主坟的翠微百货4层,客服中心刚为某军队人士办理完20万的购物卡,该人士共办理了40张美食卡(翠微的购物卡叫做美食卡),每张卡内5000元,加上80元的工本费,该人士总共交给翠微200080元,办完之后,售卡方另外给了他价值1500元的回馈卡。
有意思的是,就在当天,在翠微百货的一层,一位女性管理者正在匆忙地对各柜台和收款台反复交待:把美食卡都收起来,下午上面有人来检查!
除了暗访,提起购物卡,大多数的零售企业管理者不愿意面对面触及此话题。在安徽市场拥有相当一部分购物卡市场的某超市总经理对记者的采访回答是:“购物卡是敏感问题,企业不愿意多谈。”
购物卡为什么让经营者噤若寒蝉、不愿意多谈?这与购物卡给商户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和现金流不无关系。
北京昭邑零商咨询公司总经理刘晖告诉记者,根据他长期数据跟踪,可以粗略估算,国内百货公司的销售收入,至少有20%来自购物卡;像南京等地区,百货公司的销售收入应该有30%来自购物卡。
另一个例证是,据联华超市2010年财报显示,流动负债中的“凭证债项”87亿元,所指的就是联华超市联华OK卡(会员购物卡)的预收款。而据联华超市2010年财报,公司2010年总营业额为258.87亿元,照此计算,购物卡预收款超过公司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
据一位操作过第三方办卡机构的银行人士介绍,购物卡从代金券中衍生出来,实质是一种更加方便使用的代金券。对自行发卡的商户来讲,发行购物卡可以提前把一部分款项收回来,有回笼资金的好处,而卡内的零头、因丢失和过期作废的卡内余额等都成为商户的无成本利润,而这部分沉淀下来的资金,商户可以用来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扩大规模,甚至放高利贷等。
另一方面,第三方办卡机构不做经营,专门发卡,收取手续费,比如资和信商通卡就是这样。但其不可能单纯地赚取手续费,据上述银行人士表述,这只是一项长期的基础费用,另一个更重要的诱惑是进行其他“在风险之内”的投资,比如放贷等,这些在行业内都是公开的秘密。
>>下转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