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5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极清醒便是糊涂时

马 王

  萧翼赚兰亭图。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修禅悟道,打坐禅定,易犯困,茶则可以破睡提神,这不期然地促进了茶风的传播。另一方面,同是一味茶,千人可以品出千种感受,这和禅宗推崇的“拈花微笑”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有相通之处。参禅悟道,强调的是即身的体验和自身的顿悟,这与品茶之道不谋而合。饮茶,可以使人达到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宁静的心灵境界,因此,饮茶是禅的一部分,故有“茶禅一味”、“茶意禅味”之说。《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载:

  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真情为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上述可见,寺院之中,茶是僧众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称为“和尚家风”。供于佛前、祖前的茶,称为奠茶。寺院还设立“茶头”,专事烧水煮茶,以茶待客。有的寺院还专为路人施茶。佛门每有大事,如佛教节日、朝廷钦赐、首座请职等,常要举行盛大的茶仪。历史上许多名茶出于僧人之手,如径山的“径山香茗”、湖北当阳玉泉寺的“仙人掌茶”和产于浙江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等。佛门僧众在茗饮中有了别样的感受,甚至认为茶如良医,可助各自观心,归其本性。然而,那些视茶如明心见性之甘露的高僧们,也未必真就全然洞察了世事人情.他们在佛教方面“明心”的同时,却也往往陷入另一份“糊涂”:

  据载,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得知《兰亭集序》藏于会稽辩才和尚处,遂降旨令梁元帝曾孙萧翼去辩才处去求。萧翼,博学多才,深得太宗皇帝赏识,官至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打扮成一介书生,带着一些王羲之父子的杂帖,来到辩才和尚的寺庙,谎称自己是从山东来,偶然路过此处,和尚便留其在寺中住宿。萧翼能言善辩,谈吐不凡,辩才和尚十分欣赏其才气,两人“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朔,谈说文史,意甚相得”,辩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引以为“知己”。萧翼谈及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夸称自已随身所带的帖子是世间绝好的藏品。辩才摇头说:“这不足为奇,贫僧藏一绝品《兰亭序》”。萧翼不信,辨才便取给萧翼欣赏。萧牢记藏所,次日会同地方官到寺中取得“兰亭”真迹回长安复命,太宗赏赐甚厚,并授员外郎。

  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唐代画家阎立本作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画中,智永和尚的嫡孙会稽比丘辩才正在和萧翼侃侃而谈,一侍僧立于其间。画面上,老僧辨才约八十岁开外,面目清癯,厚道淳朴,正手持拂尘坐于禅榻之上,神情专注,似正沉浸于谈经论道之乐趣。貌似儒雅、实则工于心机的萧翼,恭恭敬敬地袖手躬身坐于长方木凳之上,状若倾听辨才和尚的话语,眉目间却透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算计。画面左下角,有一忙于烹茶的老者与一手捧花托茶碗的庵尼。老者蹲于蒲团之上,手持茶具欲搅动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庵尼则弯腰托盏,准备分茶(将茶入倒入盏中)。两人旁边有一方形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画中人物,笔法细腻,色彩典雅凝练,线条流畅而灵动,人物之形神与动作活灵活现,描绘了佛门中以茶待客的情景,再现了千年以前烹茶、饮茶的部分细节。

  有趣的是,茶本使人清心明目,但《萧翼赚兰亭图》中谈字论画一时兴起的辩才和尚却犯了一个不同于俗人的“偏执”:他陷进了对书画过分钟爱的“偏执”!这个故事或许可以这么理解:茶之于任何人任何事,只是一种道具;真正活明白与否、真正大智大悟与否,真正清醒淡定与否,与茶无关。茶,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的存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