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有贵阳网友“半吊子”在贵网(www.qbnews.cn)社区发帖,说自己乘公交时,半路上公交车开进加油站去加油。可是,加油站工作人员对于车上乘客打电话的行为没有制止,加油之前也没有要求乘客下车。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看到有司机一边抽烟,一边自己给车加油,工作人员也视而不见;3月21日,山东省青岛开发区某停车场内一集装箱突然爆炸,两名工人被炸伤。据知情人透露,集装箱爆炸前曾被改造成隐蔽的加油设备,内藏油罐,工人在焊接集装箱时不慎将油罐引爆。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高温、潮湿、雷雨等天气极易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特别是给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而对于加油站而言,一旦发生起火甚至爆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吸烟引发事故最多
资料显示,在115例加油站事故中,吸烟引发的着火爆炸事故达到14例,占12.2%。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汽油的最低引爆能量仅有0.2毫焦,相当于一枚大头针从1米高的高度落到水泥地上所产生的能量,这样的引爆能量,任何微小的火花或肉眼看不到的静电都可能达到。另一方面,火柴火焰温度达500℃-650℃,气体打火机火焰温度高达1600℃-2100℃,香烟烟头中心温度达700℃-800℃,烟头表面温度约250℃,烟头弹出火星温度约200℃,可以毫不费力地引发油气着火爆炸。
不仅如此,吸烟引发的着火爆炸事故在加油站各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据了解,加油站的主要作业活动有卸油、加油、检修和施工等。在这些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油气,当油气达到一定浓度时,极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在14例吸烟引发的加油站事故中,卸油作业过程中发生4例,占28.6%;加油作业过程中发生3例,占21.4%;设备渗漏油气逸散引发2例,占14.3%;其他情况(安装旧油罐、检修保养、施工作业等)引发5例,占35.7%。
除了吸烟,在加油时应拒接手机并将汽车熄火。在加油站内,由于不断地给车辆加油,空气中必然存在着一定浓度的油蒸汽,尤其是遇到阴雨天或雾气浓重的天气,空气流通性差,油蒸汽的聚集速度更快。手机等电子设备属于非防爆通信设备,接听电话时产生的电火花强度在特定情况下足以引发“爆燃”。因此,在加油站内,一定不能打手机,也不要将手机放置在汽车的油箱盖上,避免因手机振铃而导致火灾。而发动机工作时,汽车的排烟口不断排出尾气,并时常夹带有火星,也会对加油站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在加油站内加油时严禁用加油枪碰撞汽车排烟口。另外,如果不熄火,尽管车身没有运动,但发动机依然在高速运转。工作中的发动机必然伴有电流流动,如果此时电路出现短路或漏电现象,便十分危险。
加油站建设要规范
据统计,加油站事故发生在爆炸危险场所(油罐室、油泵房、储油库房、加油房、高架油罐、检查井)内的占50.0%;在非爆炸危险场所(加油站围墙外、招待所、厕所、休息室、值班室、加油站大门外)的占42.9%;设备失灵导致油品流入站外水沟,农民点火检验引发的占7.1%。非爆炸危险场所为什么会发生着火爆炸,而且在事故统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呢?专家指出,许多输油管和热力管同沟敷设,管沟没有隔离封堵或填实,油气通过管沟窜入休息室、值班室,油罐室墙壁出现裂缝油气逸出室外,呼吸管口距离建筑物窗户太近,喷溅式卸油,油气沿地面扩散到站外等,使非爆炸危险场所转化为爆炸危险场所。非爆炸危险场所转化为爆炸危险场所的另一个原因是加油站设计建设中存在隐患,其表现是卸油和加油工艺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油罐安装在室内,管沟敷设输油管线,且与多个场所连通,安全距离不符合建设规范要求等。
因此,加油站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加油站布点设置标准,即国道、省道加油站设置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六对;高速公路加油站设置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两对;城区加油站的服务半径不少于0.9千米。城区加油站用地面积及加油站规模、选址和总平面亦必须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等相关标准。
新技术降低风险
从2005年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始推广HAN阻隔防爆技术,以解决加油站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问题。据了解,HAN阻隔防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加油站周边安全距离不足的问题。该技术的“防爆、减热、抑涌”功效,可以有效防止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存储容器爆炸事故的发生,能抑制这些储罐或者容器在着火时的火焰高度,最大程度地减少热辐射,大幅度降低成品油在运油车槽罐内的浪涌强度。HAN阻隔防爆技术的主要工艺是向油料容器中填充合金蜂窝网。蜂窝状的高孔隙结构,相当于把容器内腔分隔成无数“小室”,这些“小室”可以高效地遏制火焰传播,使燃爆压力波急剧衰减。而且,蜂窝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吸热性,可以迅速地将燃烧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热量吸收,使燃烧反应后的温度大大降低。爆炸是燃料燃烧后温度极具升高、气体迅速膨胀的结果,控制了温度上升和容器内的空气压力,让燃峰速度达不到爆炸的极限速度,爆炸就难以发生。
除了HAN阻隔防爆技术,“油气回收”技术在近年来亦得到广泛应用。“油气回收”就是把挥发的汽油吸附,再通过技术手段,使之转化成液态,进行二次利用。数据显示,1立方米浓度为10%-40%(体积分数)的油气混入空气中,会形成20立方米的爆炸性气体,污染6700立方米大气。油气回收改造后,油气回收率达90%以上,将对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起到较好作用。
此外,油罐动态测漏(CSLD)方法、天然气管道泄漏激光遥感探测仪、磁致伸缩探棒等方法也得到成功研制和推广使用,目前已经比较普及,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阿济格)